第181章 警笛惊夜,突袭来袭(第2页)

 他望着窗外越聚越多的巡捕灯,突然笑了——法租界的人来得太晚,晚到刚好能看见满地的日商手套、松田组刀疤,还有那个左耳垂长红痣的律师。

 “把受伤的兄弟抬到巡捕房门口。”他对老陈说,“让记者拍清楚他们身上的靛蓝染料——顾家绸庄的,荣记纱厂的,李记米行的。”

 老陈点头,转身时突然低喝:“小心!”

 顾承砚本能地翻滚,一颗子弹擦着他的太阳穴钉进墙里。

 他抬头,正看见那个红痣律师举着枪从窗口跳出去,背影消失在浓烟里。

 “追!”顾承砚按住伤口站起身,血顺着指缝往下滴,“活要见人,死要见……”

 话音未落,楼下传来重物坠地的闷响。

 老陈探出头,脸上沾着血:“他跳下去时踩空了,摔断脖子了。”他蹲下身,从律师怀里摸出张纸,“顾先生,这是……”

 顾承砚接过纸,借着火光看清上面的字——是周慕舟的亲笔信,末尾盖着松田组的印章。

 “原来如此。”他将信纸折好收进内袋,望着逐渐熄灭的火光,“周慕舟在监狱里当棋子,松田组在外面当刀。可他们不知道……”他望向商会门口聚集的人群,有米商、纱厂主、铁厂老板,还有卖肥皂的、做火柴的,“这把刀,砍不断攥紧的拳头。”

 远处传来巡捕的哨声,还有《申报》记者按动相机的咔嚓声。

 顾承砚摸出怀表,月光透过硝烟照在表盘上——十点四十五分,比他预计的围剿时间,晚了一刻钟。

 “老陈,让兄弟们把受伤的日商和叛徒捆好。”他扯了扯染血的衣领,“明天早上,我要让全上海的人都知道——”

 他的话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

 苏若雪不知何时站在院门口,怀里抱着药箱,眼睛红得像浸了血:“顾承砚,你要是敢死,我就把商会的账本全烧了。”

 顾承砚望着她跑过来的身影,突然笑出了声。

 他伸手想去碰她的脸,却在半途垂下——掌心全是血,怕弄脏她的衣裳。

 苏若雪蹲下来,动作利落地解开他的衣领。

 消毒水的刺痛让顾承砚倒抽冷气,却听见她轻声说:“刚才在密室,我听见枪声停了又响。”她的手指在发抖,“以后,别再让我等这么久。”

 顾承砚握住她的手,血污在她葱白的指节上晕开。

 他望着远处渐亮的天色,黄浦江的风裹着焦糊味吹来,却吹不散空气里若有若无的皂角香——那是苏若雪常用的胰子味。

 “不会了。”他说,“下一次,我带你一起打。”

 院外突然传来骚动。

 老陈跑过来,手里举着个染血的布包:“顾先生,在律师身上搜的!是咱们要找的德国织机合同!”

 顾承砚接过布包,展开时一张照片从里面掉出来。

 照片上,周慕舟和松田组头目碰杯,身后的墙上挂着幅字——“大东亚共荣”。

 苏若雪的手指突然收紧。

 顾承砚低头,看见她盯着照片角落的一个身影——穿黑西装,左耳垂有颗红痣。

 “原来他不只是律师。”苏若雪轻声道。

 顾承砚将照片收进布包,抬头时正看见东方泛起鱼肚白。

 他望着商会门前被巡捕围住的日商和叛徒,望着挤在人群里举着相机的记者,望着那些攥着棍棒、眼神坚定的民族企业家,突然觉得伤口的疼都轻了。

 “若雪。”他说,“等天亮了,咱们去《申报》登头版。”

 “登什么?”

 “登松田组的罪证,登周慕舟的叛国信,登……”他望向她眼底的晨光,“登上海的民族企业家,从来不是一盘散沙。”

 苏若雪笑了,眼泪却掉下来。

 她举起药棉按在他的伤口上,力道重得像在宣誓:“好,我帮你写稿。”

 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混着越来越近的人声。

 顾承砚望着逐渐热闹的街道,突然听见老陈喊:“顾先生,巡捕房的人要带咱们去做笔录!”

 他站起身,苏若雪扶住他的胳膊。

 两人走向人群时,顾承砚瞥见墙角有个未燃尽的纸团,捡起来展开——是半张日文密电,上面写着“今夜务必摧毁商会核心”。

 “核心?”他低声重复,转头看向苏若雪,“他们猜错了。”

 苏若雪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看见那些站在晨光里的企业家们,看见他们手里攥着的账本、合同、算盘,看见他们眼里的光。

 她突然明白顾承砚的意思。

 商会的核心从来不是这栋楼,不是这些账本,甚至不是顾承砚本人——是这些愿意为了同一个目标攥紧拳头的人,是他们身后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

 枪声停了,硝烟散了。

 但顾承砚知道,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 后续情节展望:第182章 晨光破晓,铁证昭彰

 《申报》头版的油墨还未干透,顾承砚的指节便叩响了法租界巡捕房的铁门。

 他怀里抱着染血的布包,身后跟着荣记纱厂的荣老板、李记米行的李掌柜,还有十余个揣着算盘和合同的企业家——他们的影子在青石板上拉得老长,像一杆杆竖起来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