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曙光未死,真相再启(第3页)
效果立竿见影。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北平的一位棉纱大王,他曾因家人被胁迫而被迫为“织光会”提供资金。
在看到信后,他连夜召开家族会议,第二天便公开宣布,与任何试图以暴力操控市场的势力划清界限。
紧接着,汉口的船运公会会长,一位在长江航线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公开发表声明,谴责一切破坏商业秩序的非法行径,并呼吁所有会员团结一致,共同抵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
那些原本在“织光会”的威逼利诱下摇摆不定的商人们,仿佛找到了主心骨。
他们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那封信点燃了他们心中早已存在的疑虑和不甘,给了他们挺直腰杆的勇气。
短短一周内,多个原本暗中支持“织光会”的企业主纷纷倒戈,公开表态反对暴力操控。
“织光会”苦心经营的联盟,开始出现一道道肉眼可见的裂痕。
与此同时,顾承砚命人将林芷兰的遗物,包括她的日记、信件以及生前发表过的关于实业救国的文章,全部整理成册,准备在最合适的时机,公之于众。
他要让世人知道,这位奇女子真正的理想是什么,她所追寻的“曙光”,又是何等光明磊落。
清晨,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破云层,洒在黄浦江上,波光粼粼。
顾承砚站在书房的落地窗前,手中端着一杯已经凉透的咖啡,目光深邃地望着江面上缓缓升起的朝阳。
那场景,像极了“曙光”二字。
他的身后,是上海滩的风起云涌;他的心中,是一个正在徐徐展开的宏大计划。
“如果她是想唤醒这个时代,”他望着那片晨曦,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低声道,“那我就替她完成这个使命。”
他不仅仅是在为林芷兰复仇,更是在继承她的遗志,完成一场未竟的救赎。
就在这时,管家老陈步履匆匆地走了进来,神色异常严肃。
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译好的电报,恭敬地递了上来。
“先生,南京来的加急密电。”
顾承砚接过电报,目光落在纸上。
电文很短,却字字千钧,仿佛带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威严。
发报方,是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
内容只有一句话:“沪上顾承砚先生,鉴于君在商界之卓越声望及爱国热忱,特邀速赴宁,共商实业救国大计。”
电报纸的一角,被他的手指无声地捏紧,微微卷曲。
窗外的朝阳愈发炽烈,将整个上海镀上了一层金色,然而顾承砚的眼中,却掠过一丝无人察觉的冰冷。
南京……那座权力的漩涡中心,是比上海滩这片江湖,更加深不可测的龙潭虎穴。
这封突如其来的密电,是认可,是机遇,还是一场早已布置好的鸿门宴?
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已在金陵城的上空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