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画纸上的生长线(第2页)

 得到肯定的念初,画画的热情更高了。这幅画成了他观察小苗的“记录本”。每隔一两天,他都会在画纸空白的地方,添上新的“小苗”。他不再只画一个角度的静态模样,而是开始尝试画出他注意到的细微不同。

 有一天,他发现小苗的两片子叶在午后阳光充足时会微微向上扬起一点点,边缘似乎更舒展了些。他立刻拿出画纸,在原来那株小苗旁边,又画了一株。这株的叶子不再是完全平行的,而是有了一个非常微小的、向上的角度。他还特意用更深的绿色,在叶子的边缘涂了一圈,旁边歪歪扭扭地标注:“太阳晒的,叶子高兴!”

 又过了几天,一场夜雨过后。念初清晨跑去看,发现小苗那纤细的茎秆上,靠近泥土的地方,似乎多了一点极其微小的、毛茸茸的褐色突起。他蹲在那里研究了很久,跑去问正在给老银杏树松土的顾言:“爸爸!小苗身上长小疙瘩了!它生病了吗?”

 顾言放下小锄头,走过来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不是疙瘩。那是根毛,新长出来的小根须在往外探头探脑,想抓牢泥土,也想找水喝。这是它站稳脚跟的‘小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念初恍然大悟,立刻跑回他的画纸前。他找到几天前画的那株小苗,在它茎秆靠近底部“泥土”(他用一片棕色色块表示)的地方,用细细的褐色线条,小心翼翼地添上了几根非常短、几乎就是小点的“根毛”,还在旁边画了个箭头,标注上:“根的小手!抓土!喝水!”

 沈星晚的相机也未曾停歇。她不仅拍下小苗在晨光、暮色、雨后的不同姿态,更将镜头对准了守护者念初。她拍下他清晨蹲在苗边、小脸严肃专注观察的侧影;拍下他浇水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控制水流的模样;拍下他拿着小尺子(沈星晚特意给他找了一把软尺),一本正经地对着小苗比划,试图测量它是否长高了一毫米的憨态;拍下他趴在窗边,对着他的“观察记录画”皱眉思索,然后恍然大悟般添上几笔的瞬间。

 这些照片被她精心挑选、打印出来,一张张贴在一个素雅的大号素描本里。每一张照片旁边,她都用工整的小字记录下日期、天气,以及念初当时有趣的发现或童稚的解读。比如,在念初标注“根的小手”那张画旁边,就贴着他拿着尺子测量、小眉头紧锁的照片,下面写着:“念初首次发现并描绘‘根毛’,顾言解释为‘扎根的小手’。守护者开始理解‘看不见的生长’同样重要。”

 这本素描本,渐渐成了念初除了他的画纸之外最珍视的东西。他常常会翻看,看着照片里自己和小苗的样子,再看看旁边妈妈记录的文字,一种奇妙的、被时间凝固又被文字点亮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他更热衷于向念星展示他的“作品”——他的画和妈妈的“大书”。念星虽然懵懂,但看到哥哥画纸上的小苗和照片里的哥哥,也会咿咿呀呀地指着,小脸上满是崇拜。

 一个周末的午后,顾言没有去书房处理工作,而是搬出了他尘封一段时间的木工工具和一些打磨光滑的木料,在阳光房靠近庭院的一角支起了工作台。锤子敲击木料的笃笃声,刨子推过木面发出的沙沙声,以及木头本身散发出的清新香气,吸引了念初和念星。

 念初放下画笔跑过去,好奇地看着爸爸手中逐渐成型的、小巧而规整的部件。“爸爸,你在做什么?”

 “给小苗做个家。”顾言头也没抬,专注地用砂纸打磨着一块弧形的木片边缘,动作沉稳而细致。

 “家?”念初不解,“小苗不是已经在土里安家了吗?”

 “一个遮风挡雨的小房子,”顾言解释,“夏天太阳太毒,或者下大雨的时候,可以暂时给它挡一挡。就像我们下雨要打伞一样。” 他拿起一个初步成型的、类似微型凉亭顶盖的木构件给念初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