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叶脉里的歌谣(第2页)

 这声音仿佛一道无形的闪电,瞬间劈开了念初心头缠绕的乱麻!

 风铃的声音!老树叶的声音!小苗在风里轻轻摇晃的声音!

 它们不就是在唱歌吗?唱着一首只有大地和风才听得懂的歌!

 一个简单得近乎原始的旋律片段,毫无预兆地闯进了念初的脑海。没有复杂的指法,没有高深的技巧,只有几个最简单的音,在琴弦上跳跃,模仿着风拂过树叶的节奏,模仿着风铃摇曳的韵律。

 他不再犹豫,深吸一口气,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明亮眼神,指尖轻轻压在了宫弦和商弦上。然后,手腕放松,指尖带着一种他自己也未曾察觉的、源于自然的韵律感,轻轻一挑。

 “叮…咚…”

 两个清澈的音符跳跃而出,如同两滴晨露落入平静的湖面,在暮色中漾开涟漪。紧接着,他的手指又滑向另一根弦,轻轻一勾。

 “沙——”

 一个稍长、带着余韵的音,如同风穿过枝叶的叹息。

 没有固定的节奏,没有复杂的组合。他只是笨拙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几个简单的音,手指在琴弦上摸索着,偶尔加入一个新的音,又很快回到最初的片段。琴声断断续续,不成调子,甚至有些跑音。但奇妙的是,这简单重复、甚至有些单调的旋律,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赤诚和生命力。它像初生的小溪,磕磕绊绊地流淌,时而跳跃,时而低吟,映照着天空的蓝和泥土的褐,纯粹得不掺一丝杂质。

 念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闭着眼,小脑袋随着自己摸索出的节奏微微晃动。他不再去想指法对不对,旋律美不美,他只是在用琴弦,笨拙地、真诚地描绘着他心中的小苗——它在阳光下的舒展,在微风中的轻颤,在病痛中的挣扎,在新生时的喜悦。琴音就是他指尖流淌的、无声的观察日记。

 沈星晚听得怔住了。她从未听过儿子弹出这样的“曲子”。它稚嫩得近乎可笑,却又真挚得令人动容。那断断续续的音符里,她仿佛看到了儿子蹲在苗边专注观察的小脸,看到了他打磨木块时滚落的汗珠,看到了他等待小苗复苏时紧攥的小拳头,也看到了新叶舒展时他眼中爆发的璀璨光芒。她下意识地举起一直拿在手里的相机,镜头无声地对准了暮光中那个与琴弦、与小苗、也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小小身影。

 顾言一直沉默地伫立着。当那不成调却充满原始生命力的琴音响起时,他深邃的眼眸里瞬间掀起了波澜。那简单的音符仿佛带着某种穿透力,直接叩击在他记忆深处某个尘封的角落。他仿佛看到了很久很久以前,同样是在一片暮色四合中,一个同样稚嫩的身影,在师傅古朴的小院里,面对着一张同样沉默的古琴,指尖也曾流淌出同样生涩、笨拙却无比赤诚的初次“心声”。那时的琴音,也像初生的小兽,跌跌撞撞,却带着不容忽视的生命力。

 他没有说话,只是悄然转身,走回屋内。片刻后,他捧出了那个装着老银杏木古琴的丝绒琴囊。

 念初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遍遍重复着那几个简单的音符,仿佛不知疲倦。顾言走到离儿子不远不近的地方,席地而坐,动作轻缓地取出那张木色温润深沉、镶嵌着老银杏木片的古琴。他没有打扰念初,只是将琴平放在膝上,宽厚的手掌悬停在琴弦上方,深邃的目光落在儿子因专注而微微发亮的小脸上,静静地聆听着。

 念初那不成调的、断断续续的琴音,如同稚鸟初啼,在暮色中独自回响。顾言的目光沉静如水,他捕捉着儿子琴音里那最核心的、如同心跳般重复的简单旋律片段——模仿风铃摇曳的“叮咚”,和模仿树叶摩挲的“沙——”。

 他凝神片刻,指尖轻轻落下。没有炫技,没有繁复的修饰,他只是用极低沉的、浑厚的散音,极其缓慢地、清晰地复现了念初摸索出的那个核心旋律片段:“叮…咚…沙——”。音色沉厚、温润,如同大地深沉的呼吸,带着老银杏木特有的悠远共鸣,瞬间将那稚嫩的童声琴音稳稳地托住、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