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忆记该凌

第17章 归航永夜(下)(第2页)

 “冰…冰裂开了!我看到船桅杆上挂着的那个…那个穿油布雨衣的…他的手指…在冰里…动了一下!真的!他在抠冰!” 那个靠窗的年轻研究员蜷缩在房间角落的沙发里,双手死死抓着自己的头发,眼神涣散,对着面前耐心安抚他的女心理医生反复嘶吼,唾沫星子喷溅,“不是幻觉!机长肯定也看见了!他为什么不承认?为什么?!”

 隔壁房间,那位壮硕的工程师拒绝任何人的靠近,他背对着门,面朝墙壁,身体微微发抖,嘴里不停地、神经质地念叨着同一句话:“…坠毁了…我们都死了…这里是地狱的候机厅…下面那些…是上一批…”

 带着孩子的母亲紧紧搂着受惊过度、不停啜泣的孩子,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对心理医生的任何话语都毫无反应,仿佛灵魂已经留在了那片冰封的死亡裂谷之上。

 更诡异的是,当心理医生和安抚人员尝试引导乘客回忆具体的细节——冰裂谷的形状、残骸的具体位置、无线电里听到的确切内容——时,大部分乘客的脸上都出现了明显的茫然和混乱。记忆如同被强酸腐蚀过,变得模糊、断裂、前后矛盾。那个声称看到“冰里人在动”的研究员,在被反复追问细节时,眼神会突然变得空洞,然后烦躁地摇头:“…记不清了…就是很可怕…冰…船…光…乱糟糟的…” 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他们离开那片空域后,就粗暴地抹去了最核心、最恐怖的记忆碎片,只留下无法言说的惊悸和混乱的噩梦残影。

 只有少数几个意志相对坚韧或当时处于半昏迷状态的乘客,能提供一些零碎的、不连贯的片段,但这些片段也如同散落的拼图,无法拼凑出完整的恐怖图景。一种无形的、针对记忆的“过滤”或“屏蔽”机制,似乎在他们离开“死亡裂谷”空域后便悄然启动。

 与此同时,在酒店顶层一间被临时改造为最高级别实验室的套房内,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厚重的遮光窗帘隔绝了外界最后一丝天光,只有仪器屏幕幽蓝和惨白的光线照亮着宥好、老赵(通过加密视频连线)和另外两名核心研究员极度专注而疲惫的脸。

 房间中央的桌子上,那枚银翼徽章被放置在一个由高强度合金和特种玻璃构成的、布满精密传感器探针的隔离舱内。舱体连接着数条粗大的光纤和数据线,另一端接入几台高速运转的服务器和频谱分析仪。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实时数据流。

 “能量读数…依旧在基线附近波动,极其微弱,但…存在。” 一名研究员紧盯着主控屏幕,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困惑,“无法确定能量性质,非电磁,非热辐射,非已知的任何粒子流…它更像是一种…纯粹的‘信息扰动’?或者说…‘存在感’的量化表达?”

 “看这里!” 老赵沙哑的声音从视频会议屏幕中传来,他放大了布加勒斯特“深潜者”平台崩溃前最后几秒捕捉到的“凤凰”能量场核心频谱片段,“注意这个特征性的‘涡旋’频率模式,还有这个…‘基频’的共振谐波…现在,对比冰岛‘死亡裂谷’卫星捕捉到的残留信号峰值!”

 屏幕上,两段来自不同时空、不同地点的频谱图被强行重叠在一起。几秒钟令人窒息的沉默后,宥好和房间内的研究员几乎同时倒吸一口冷气!尽管背景噪音和强度天差地别,但那几道最关键的、代表核心能量特征的“涡旋”频率和“基频”谐波,在频谱图上竟然呈现出惊人的、近乎完美的重合!如同同一把钥匙,插入了两把不同的、但结构相似的锁孔!

 “同源…” 宥好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冷的屏幕表面,仿佛能触摸到那跨越时空的恐怖链接,“布加勒斯特的黑海深渊,冰岛的极地裂谷…它们被同一种力量…或者说,同一个‘源点’…连接着!”

 “还有更糟的。” 老赵的声音带着一种揭开终极谜底的沉重,他调出了另一组数据——是冰岛地质勘探局提供的、关于“死亡裂谷”区域近百年来的次声波和地壳微震监测记录。屏幕上,代表地震波动的曲线在漫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相对平稳的低幅波动。然而,就在银翼711飞越裂谷上空、苏航用徽章刻下“星图”强行脱离暴风雪核心的几乎同一时间点,记录曲线陡然出现了一个极其短暂、却异常尖锐的峰值!这个峰值并非传统的地震波形,它更像是一种…有规律的、带着明确“信息”特征的脉冲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