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天怕的不是神,是人齐心(第2页)

 它们自动排列成阵,静止在水中,仿佛一个个活着的笔画。

 此等神迹,令无数渔民骇然失色,他们纷纷自发跪倒在地,朝着河床的方向叩拜。

 但这一次,他们的口中却无人再称“关圣”、“帝君”,只是喃喃地重复着一句话:“这是咱们该记的,是道理。”

 朝廷的雷霆手段,在这样诡异的民心与天象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压制不成,便改为招安。

 国师献上毒计,不再强行禁止,反而要将这股信仰纳入朝廷的掌控之中。

 他们推行所谓的“正统关神教”,由国师亲自主持,网罗天下文人,编纂了一部《关圣正典》。

 书中将关羽的忠义重新解读,塑造成一个顺从皇权、护佑王朝的护国神只,其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忠于君王,便是最大的义。

 首版印行之日,洛阳纸贵,书市之上万人争购。

 然而,当人们激动地翻开书册的第一页时,却全都愣住了。

 纸上洁白一片,空无一字。

 人群哗然,以为是伪劣之书,正欲鼓噪,却有人惊呼出声。

 原来,一个面容虔诚的老兵,在翻开书页的瞬间,眼中竟流下泪来。

 在他的眼中,那空白的纸上,赫然浮现出另一段真实得令人心碎的历史:麦城之内,孤军无援,粮草断绝;孙权使者帐外巧言诱降,许以王侯之位;荆州城头,苦等不至的援军,那来自西蜀的迟疑……一幕幕,一桩桩,皆是英雄末路的悲凉与不屈。

 消息传开,国师亲赴现场查验,他怒气冲冲地从一个书生手中夺过一本《关圣正典》,猛地翻开。

 下一刻,他如遭雷击,整个人僵在原地。

 书页之上,没有文字,只有一幅画。

 画中,一个身着华服、面容与他一模一样的人,正手持一杯毒酒,阴笑着递给一位被捆绑的红袍将军。

 画旁一行血字,正是那段历史中吕蒙的判词,但末尾却多了一句批注:“今之国师,昔之奸臣。”

 话音未落,国师手中的书册“轰”的一声自燃起来,化作一团烈火。

 紧接着,整个书市上成千上万本《关圣正典》同时燃烧,火光冲天,却不伤及任何一人。

 书籍烧尽后的灰烬,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卷起,如同一条黑色的长龙,呼啸着飞向国师的府邸,将其团团围住,化作一道灰墙。

 那灰墙七日不散,风吹不动,水泼不进,宛如一个无声的囚笼。

 因果之线继续蔓延,甚至穿透了时间的壁垒。

 关羽消散于天地间的最后一丝残魂,将一点微不足道的因果之力,如同一颗种子,散入了浩瀚的时间长河。

 数百年后,明代,一位史学家在整理故纸堆时,于角落里发现了一份被虫蛀得残破不堪的奏折残片。

 上面依稀可辨的字迹记录了一件奇事:“永乐年间,上率大军北征蒙古,夜宿荒原。三更时分,忽见红袍将军引精骑数千自云中出,金光护体,直冲敌营。敌营大乱,自相践踏,不战而溃。问其名,军中士卒皆遥指惊呼‘关爷爷’。然遍查当日随行将官名录,并无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