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老阴鳖徐阶(第2页)

经义题引经据典却不迂腐,将朱王学说融会贯通;策论更是字字见血,论盐铁时直言"吏蠹中饱",论赋税则暗讽"不加赋而国用足"乃欺君之言。

尤其那句"今之聚敛者,外托《周官》之名,内行桑孔之实",分明是冲着严嵩新政去的。

"难怪被弃。"徐阶嘴角浮起一丝冷笑,将考卷轻轻卷起。

他目光扫过房内,最终落在正在批阅的赵贞吉身上——此人是他门生,现任翰林院编修。

踱至赵贞吉身侧,徐阶假意查看批阅进度,袖中考卷已滑入对方案头卷宗夹层。

赵贞吉会意,待徐阶离开后立即取出细读,片刻后突然拍案:"奇文!"

这一声打破了阅卷房的寂静。按察副使于承修皱眉抬头:"赵学士,何事喧哗?"

"下官偶得佳卷,一时忘形。"赵贞吉拱手致歉,却故意将考卷摊开,"诸位请看,这破题'君子喻于义'一篇,竟将朱子'存天理'与阳明'致良知'熔于一炉!"

几位考官忍不住围拢过来。徐阶站在人群外围,目光却始终盯着于承修——只见这位严党干将面色骤变,右手无意识地攥紧了朱笔。

"确实精妙。"国子监司业王世贞点头赞叹,"你们看承题部分,'义者宜也,非独善其身,当兼济天下',这格局..."

于承修突然打断:"文虽工,然多有狂悖之语。"他指向策论中论盐政那段,"此处暗讽朝政,岂是士子所宜言?"

赵贞吉早有准备,不慌不忙道:"于按察此言差矣。《孟子》云'民为贵',考生心系黎民,正是儒者本分。且全文无一字直斥时政,何来狂悖?"

徐阶适时轻咳一声:"诸位,按制当先糊名誊录,再议优劣。"他示意书吏取来考卷,当众放入糊名匣中,却在合盖刹那,小指在匣内暗格一拨——这是只有主考官知晓的机关,能将特定考卷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