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尧舜之德

腊月初五的清晨,杭州都督府檐角的冰凌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胡宗宪刚批完一叠军报,正揉着发涩的眼睛,忽听亲兵来报:"部堂大人,戚将军和俞将军去而复返,说有要事求见。"

胡宗宪的笔尖在奏折上顿出一团墨渍。这两位抗倭大将昨日才来述职,今日突然折返...他不动声色地搁下毛笔:"请到白虎堂。"

白虎堂内,戚继光与俞大猷铁甲未卸,肩头的霜花在炭火烘烤下化作细密的水珠。

胡宗宪迈进门槛时,犀利的目光瞬间捕捉到俞大猷腰间鼓囊囊的皮筒——那形状分明是卷轴。

"末将参见部堂!"二人抱拳行礼,甲胄碰撞声在肃杀的厅堂内格外清脆。

胡宗宪摆手示意入座,绯色官袍在太师椅上铺开如血:"二位将军漏了什么事?"他故意用杯盖拨弄茶叶,瓷器相碰的脆响像把钝刀在神经上磨。

戚继光与俞大猷交换了个眼神。

俞大猷突然单膝跪地,皮筒"啪"地拍在青砖上:"末将该死!昨日述职竟忘了火器改良的要事!"

胡宗宪的眉毛几不可察地挑了挑。俞大猷这等莽汉突然行此大礼,反倒透着蹊跷。他接过皮筒展开,泛黄的宣纸上,炭笔勾勒的燧发枪结构图精细如工笔画,每个部件都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尺寸。

"这是..."胡宗宪的指尖在图纸上微微发颤。他虽非工匠,但督师抗倭多年,一眼就看出这设计比现行火绳枪精妙十倍不止。那独特的击发装置、改良的药室结构,简直是...

"燧发枪改良版。"戚继光适时接话,白犀甲随呼吸微微起伏,"去年有琉球海商带来泰西火器图册,末将和俞兄琢磨着改良..."他指向图纸一角,"加装铜盖防潮,哑火率能压到两成。"

胡宗宪的目光在二人脸上来回扫视。

俞大猷的络腮胡上还沾着昨夜酒渍,戚继光的指甲缝里却有新鲜墨痕——这图纸分明是新近描摹的!

"奇哉。"胡宗宪突然轻笑,图纸在案上铺开如展翅的鹰,"二位将军既早有此物,昨日军议为何不提?"杯盖"咔"地扣在盏上,惊得亲兵在门外一哆嗦。

堂内霎时死寂。俞大猷的喉结滚动了下,甲缝里的手指无意识蜷缩。戚继光却挺直腰背:"回部堂,末将等也是昨夜酒后突发奇想,今晨才将草图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