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龙泉辩经(第2页)
陈恪忍不住轻笑出声。
这比喻太妙——就像他在浙江的实际操作,哪次不是打破常规?
笑声未落,钱德洪突然转头,鹰隼般的目光直刺角落:"何人在笑?"
满座皆惊,数百道视线如箭射来。
常乐紧张地攥住陈恪衣袖,珍珠耳坠在阳光下划出细碎光痕。
"学生陈恪,冒昧打扰。"陈恪起身长揖,鸂鶒补服在青衿丛中格外醒目。
"陈子恒?!"王畿猛地站起,手中茶盏"啪"地掉在地上。钱德洪更是三步并作两步冲下高台,枯瘦的手掌重重拍在陈恪肩上:"好小子!在浙江闹出那么大动静,倒有闲心来听我们两个老朽嚼舌根?"
满场哗然。
学子们交头接耳,有人惊呼"是平定粮祸的陈状元"。
"学生途经余姚,听闻二位先生讲学..."陈恪话未说完,就被钱德洪拽着往高台走。
"来来来!"钱德洪声如洪钟,"这位就是老夫常说的陈子恒!台州保甲法、漕粮改银,哪样不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转向陈恪,眼中精光暴射:"今日既来了,不妨说说你是如何'知中行,行中知'的?"
陈恪耳根发热。
知乎问题《如何应对突然的公开演讲》下的神回复闪过:“当你被赶鸭子上架时,请记住——真诚比技巧更重要”。
高台上,王畿已命人添了席位。
陈恪整了整衣冠,目光扫过台下期待的眼神,忽然想起前世在知乎与网友"键盘上论真章"的日子。
那种纯粹的思想交锋,竟在此刻重现。
"诸位..."陈恪清了清嗓子,"学生以为,知与行本是一体。"他指向院中一株老梅,"譬如见梅子而知酸,非尝过不能真知。台州保甲法,正是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台下渐渐安静,连风都停了似的。陈恪越说越顺畅,将现代管理学的循环理论,巧妙包装成"知行互证"的心学观点。
讲到漕粮改银时,他故意抛出个尖锐问题:
"若按圣贤书,当严惩所有贪官。但学生只办了首恶,这是否违背良知?"
场中霎时沸腾。
一个方脸学子跳起来:"当然违背!《大学》云'格物致知',不正应穷究其理吗?"
"不然!"后排瘦高学子反驳,"阳明公言'事上磨练',陈大人这是因地制宜!"
辩论如野火蔓延,陈恪站在风暴中心,嘴角含笑。
这种纯粹的思想碰撞,比朝堂上那些弯弯绕绕痛快多了。
"诸位且听我一言。"陈恪突然提高声音,"学生处置贪官时,发现个有趣现象——"他故意顿了顿,"越是底层胥吏,贪得越狠;越高层官员,反倒谨慎。诸位可知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