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刘杀千刀的
第173章 道可道,非常道(第2页)
"椒山兄..."陈恪喉结滚动了一下,"大同那边..."
"听说他弹劾董一奎吃空饷,闹得满城风雨。"李春芳难得收起嬉笑,三缕短须在晨风中微微颤动,"这倔驴,眼里揉不得沙子。等他到了,我们一起去劝劝?"
陈恪望着李春芳难得郑重的表情,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这位以圆滑着称的探花郎,此刻眼中闪烁的关切做不得假。
"好。"陈恪重重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中戒尺的纹路,"后日我备些金华火腿,椒山兄最好这口。"
李春芳眼睛一亮,又恢复了那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妙极!再带上两坛绍兴黄,灌醉了才好说话!"他突然挤眉弄眼,"不过现在嘛...陈大人可否指点下官如何写青词?"
翰林院正厅内,几个年轻编修正在校勘《永乐大典》残卷。见陈恪进来,慌忙起身行礼,眼中满是崇敬——这位年仅二十出头的学长,已是朝野皆知的能臣。
陈恪温和地一一还礼,从案上取过一册校勘到一半的典籍。
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那些前世在知乎收藏夹里研究过的校勘学知识自动浮现。
"此处'天'字当为'夭'字之误。"陈恪的朱笔在页边轻轻一点,"《周礼》有云'夭鸟恶鸣',与下文'驱邪'正相呼应。"
年轻编修们瞪大眼睛,有人忍不住问道:"大人如何一眼看出?"
陈恪笑而不答。知乎收藏夹《古籍校勘技巧》闪过:“当你要解释无法言明的知识来源时,请用专业直觉代替真实答案”。
"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他故意高深莫测地捋了捋并不存在的胡须,"看得多了,自然会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