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郑人游于乡校(上)(第2页)

景王眉头紧锁,蟒袍下的手指捏得发白:"陈先生这是何意?难道要为那杨继盛开脱?"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一片枯叶飘落在砚台旁。陈恪拾起叶子,若有所思。

"臣只是讲解典故。"他轻声道,"是非功过,人心自有杆秤。"

景王猛地起身,杏黄蟒袍带起一阵风:"好个'人心自有杆秤'!"他踱到窗前,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高大,"那杨继盛弹劾严阁老二十四条大罪,条条要置人于死地。若人人都效仿他,朝廷威严何在?"

陈恪的睫毛微微颤动。知乎收藏夹《明代政治斗争案例》自动翻开:“当对方逼你表态时,沉默是最好的盾牌”。

"殿下,《春秋》大义,在于微言。"陈恪的声音不疾不徐,"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不是因为诛心之论,而是秉笔直书。"

景王转身,眼中精光暴射:"陈先生是说,杨继盛弹劾严阁老,也是'秉笔直书'?"

阳光突然被云层遮蔽,书房内骤然昏暗。

陈恪望着景王那张因激动而泛红的脸,忽然想起后世史书上对这位王爷的评价——"性躁急,好声色"。

"臣只是讲解典故。"陈恪再次强调,声音稳如磐石,"至于杨继盛是否忠臣,自有圣上明断。"

他原以为陈恪会为同僚辩解,没想到竟如此滴水不漏。

景王突然大笑,笑声中带着几分讥诮:"好!好个'自有圣上明断'!"他大步走回案前,俯身盯着陈恪的眼睛,"那依先生之见,父皇会如何处置杨继盛?"

陈恪的指尖在竹简上轻轻敲击,节奏如同更漏滴水。

这个问题很刁钻——无论他如何回答,都可能被曲解成揣测圣意。

"殿下,"陈恪突然指向竹简上一处,"您看这里——'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治水要疏导,治国要广开言路。圣明天子,自有圣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