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调查(上)(第2页)
梅鹤龄不以为意地摆摆手:"都是些贱籍匠户,世代如此。"他指向角落里堆积如山的铁片,"大人请看,这些都是新打造的护心镜,用的是上等闽铁。"
陈恪走近查看,指尖在铁片上轻轻一划——表面粗糙不平,边缘处甚至有细小的裂纹。这哪是什么上等闽铁?分明是掺了杂质的劣质铁料。
"每月产量如何?"陈恪不动声色地问道。
梅鹤龄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回大人,每月可产护心镜一千面,锁子甲四百副。"他压低声音,"实不相瞒,这些年边关多事,兵部拨款有限,能维持这个产量已属不易。"
陈恪的目光在梅鹤龄脸上略显浮夸的表情掠过,又扫过角落里那几个正在偷懒的监工——他们衣着光鲜,与衣衫褴褛的工匠形成鲜明对比。
"工匠们可有饷银?"陈恪突然问道。
梅鹤龄一愣,随即笑道:"大人说笑了。匠户世代服役,哪有什么饷银?不过..."他指了指工坊另一头的粥棚,"每日两顿稀粥管饱。"
陈恪走向粥棚,掀开那口冒着热气的大锅——所谓的"稀粥"清澈见底,零星飘着几片菜叶,连米粒都屈指可数。
离开盔甲厂时,陈恪的官袍下摆已经沾满污渍。
他站在马车旁,望着那座如同牢笼般的工坊,胸口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下一处是弓箭厂。"梅鹤龄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那里可比这儿干净多了。"
弓箭厂的情况确实稍好,但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工匠们正在制作的长弓大多使用未充分干燥的木材,弓弦更是掺了麻线的劣质产品。
陈恪随手试拉一张成品弓,几次拉弓之后,弓身就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嘎"声。
"这些弓..."陈恪欲言又止。
梅鹤龄连忙解释:"训练用的,训练用的。真正的好弓都存放在武库,由专人保管。"
陈恪不置可否,只是默默记下每个细节。
这些劣质武器若流入边关,不知多少将士会因此丧命。
正午时分,他们来到最后一站——王恭厂火药厂。
远远望去,王恭厂的围墙比盔甲厂高出许多,通体用青砖砌成,四角设有了望塔。
大门前站着全副武装的兵丁,检查比前两处严格得多。
"此处危险,请大人务必小心。"梅鹤龄难得露出严肃的表情,"严禁明火,严禁喧哗。"
陈恪点头,随梅鹤龄穿过重重门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