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试探(上)(第2页)

 这话说得隐晦,却让裕王后背微微绷直。

 陈恪分明是在暗示他——未来若要坐稳龙椅,必须分清谁是管仲,谁是伯嚭。

 "而识人如鉴玉,需观其质而非其表。"陈恪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裕王,"有人外表憨厚,内藏锦绣;有人锋芒毕露,实则草包,为君者当如良匠,既识材质,又知如何雕琢。"

 裕王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随即恢复如常。

 他忽然开口:"老师,近日朝中议论纷纷,说高师傅调任兵部,而赵巡抚接掌户部,由此徐阁老一派势力大涨。不知老师以为如何?"

 陈恪嘴角微扬。这个问题看似请教,实则是试探。

 他信手翻过一页书,声音平静如水:"殿下可知为何季孙宿能三朝为相?"

 裕王一怔:"请老师指教。"

 "因其知进退,明得失。"陈恪的指尖在"君子务在择人"六个字上轻轻一划,"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臣一介讲官,岂敢妄议朝局?"

 裕王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又堆满笑容:"老师教训得是,学生只是觉得,高师傅为人刚直,赵巡抚理财有方,都是难得的贤才。"

 陈恪不置可否,继续讲解经文。

 他的声音清朗,将春秋时期的用人典故娓娓道来,却始终不涉当朝人事。

 每当裕王试图将话题引向现实,他便以更深奥的经义回应,如同在两人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

 讲学持续了约莫一个时辰,陈恪合上书本时,裕王忽然叹道:"老师授课,如饮醇酒,令人回味无穷。只是..."他顿了顿,"学生有时觉得,老师似乎有所保留。"

 陈恪正欲回答,值房门突然被叩响。

 "殿下,高部堂到了。"侍从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裕王眼前一亮:"快请!"

 高拱大步走入,靛青官袍下的身躯比陈恪记忆中更加挺拔。见到陈恪,他先是一愣,随即朗声笑道:"子恒!巧了,正想寻你。"

 陈恪行礼:"下官参见部堂。"

 高拱一把扶住他:"你我之间,何必多礼?"他转向裕王,恭敬却不卑微地拱手,"老臣参见殿下。"

 裕王连忙起身还礼:"高师傅快请坐。今日真是巧,两位师长齐聚,学生受益匪浅。"

 高拱落座,目光在陈恪和裕王之间扫过:"子恒在讲《春秋》?好,好啊!"他忽然压低声音,"那事...恐怕有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