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北京动物园
北京动物园,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无数人欢乐记忆的动物乐园,一直以来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当我踏入这片充满生机的园区时,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动物探索之旅。
北京动物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西直门外大街 137 号,东邻北京展览馆,西邻首都体育馆。其所处位置交通便利,无论是乘坐地铁还是公交都能轻松到达。园区占地面积约 0.862 平方千米,其中绿化面积占比很高,达到了 47.33%。这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为动物们营造了一个相对自然的栖息环境。园内平均海拔 46 米,长河下游的一段经园内流过,长河为西城区和海淀区的南北分界线,因此园内游览地域大部分在西城地界,小部分属于海淀区地界。
北京动物园的历史可追溯到 1906 年 4 月 15 日(清朝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商部上奏,请求拔地兴办农事试验场。1906 年 10 月 13 日,出使归来的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端方等连上三道奏折,第三奏就提到了修建包括万牲园在内的公共设施。同年,清农工商部在原乐善园、继园(三贝子花园)和广善寺、惠安寺旧址上,建立农事试验场。1907 年 6 月 7 日,端方在出洋期间订购的动物抵达北京,7 月 19 日,农事试验场中的万牲园正式接待游客。此后,动物园历经多次变迁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命运。在抗日战争时期,园中猛兽如狮、虎、豹等以防空的理由被日军下令毒杀,部分小型动物寄存在中山公园。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仅遗 3 种、14 只动物的动物园,并不断对其进行建设和发展。1955 年 4 月 1 日,经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正式定名为北京动物园,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题写园名。可以说,北京动物园见证了从清朝到新中国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正门进入园区后,我首先来到了东区。东区的猴山是非常受欢迎的景点之一。猴山上的猴子们活泼好动,它们在假山上、树枝间上蹿下跳,嬉戏玩耍。有的猴子正抓着树枝荡秋千,有的则在互相梳理毛发,还有的在石头上晒太阳,神态各异,十分有趣。看着它们自由自在的样子,我仿佛也感受到了它们的快乐。这里的猴子种类繁多,有长尾猴、毛尾猴、白眉猴等,每一种猴子都有着独特的外貌和习性。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记录下这些可爱的猴子们的精彩瞬间。
离开猴山,我来到了熊山。熊山的设计模拟了熊的自然生活环境,有山坡、洞穴和水池等。这里的熊体型庞大,有的在草地上慢悠悠地散步,有的则躺在地上睡觉。当它们看到游客时,会好奇地靠近,让人既兴奋又有些害怕。我注意到一只熊正坐在水池边,用爪子拍打着水面,似乎在玩耍,憨态可掬的样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接着,我前往了狮虎山。还没走近,就听到了老虎的吼叫声,那声音威严而震撼,让人不禁心生敬畏。狮虎山的场馆设计独特,游客可以通过透明的玻璃观察到狮子和老虎的生活状态。这里的狮子和老虎都非常健壮,它们有的在休息,有的在来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王者的威严。看着这些凶猛的动物,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它们的力量和威严让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