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中国坦克博物馆(第2页)
第三个是美制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在二战中期由3型轻型坦克发展而来,主要武器为37火炮1门,7.62机枪3挺。1942年8月定型,1943年投入生产,共生产3427辆,后被5A1取代 。中国国民政府曾通过租借法案装备了48辆,组建驻印军“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下属的战车第一营,用于西欧、意大利及东南亚战场,后大量被解放军缴获。
接下来看到的是美制5A1轻型坦克。美国20世纪40年代研制,是3系列轻型坦克的后继车型。是美国及其盟国在二战使用最广泛的轻型坦克,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多个国家,部分持续使用至1996年。它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缴获国民党军队的战利品,解放后逐步退役。
第五个看到的是美制LvtA-4两栖登陆车。美国食品机械有限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生产的水陆坦克,主要装备坦克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用于海岸登陆等作战。1943年8月投产,总产量1890辆,1944年在太平洋塞班岛首次参战,1954年法军曾用于越南水网稻田地带作战。博物馆中的这辆原是拍电影用的道具,后又寻得一辆完整的珍品。
接下来看到的是苏制t-34\/85中型坦克。t-34系列中最后一种且性能最强悍的型号,车体前方采用倾斜式避弹设计,影响了各国坦克设计理念,号称二战中综合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纳粹在开发新式v号坦克时曾一度有意模仿其设计。
第七个看到的是苏制is-2重型坦克。重46.2吨,配备122 d-25t主炮,炮塔内后加装一挺向后射击的机枪,用于防止敌方步兵从后方偷袭,是中国装甲兵力量中第一种配备的重型战车。
第八个映入眼帘的是国产59式主战坦克。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主战坦克,以苏联t-54A坦克为蓝本改进而来,具有较强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曾是中国陆军装甲兵的主战装备之一,为中国坦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是国产69式主战坦克。在59式坦克基础上改进,采用了新型火炮、火控系统等新技术,提高了坦克的作战性能,体现了中国在坦克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和进步。
第十台是国产88式主战坦克。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等方面较前代坦克有了较大提升,采用了复合装甲、稳像式火控系统等先进技术,增强了中国陆军装甲兵的作战能力。
接下来看到了国产63式两栖登陆坦克。中国第一代水陆坦克,可乘坐4人,采用四冲微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为294千瓦,武器装备有一门85毫米火炮、一挺7.62毫米机枪和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适用于内陆江河湖泊、水网稻田地域作战。
随后来到了坦克训练模拟器展厅。该展厅设有多具坦克驾驶模拟仪、主炮射击模拟仪等,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坦克操作的机会。通过模拟真实的驾驶和射击场景,让人感受到坦克作战的紧张刺激,同时也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