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北京慕田峪长城(第2页)
从单座空心敌台体量上来看,慕田峪长城22座空心敌台中以正关台最为宏伟。这座空心敌台建在山脊线最低的隘口处,海拔486米,控扼北面的诸山谷或河谷与南面的宽阔的怀沙河谷地以及怀柔盆地之间的交通,战略位置比较重要。自关口东西两侧,长城沿山脊线升起,关口东侧相临峰岭上的“大角楼”近在数百米之内,海拔高达603米,比“正关台”高出百米以上。它由中间一座主台与两侧耳台相联组成,形成主厅侧室之格,可容百人。台基南北通长37.76米、主台东西宽15.1米、高连垛口14.15米。
正关台为皆空心结构,台顶上共有楼房9间,其左侧耳楼顶上3间楼房内还保存原建的顺山炕,说明该屋应是守关将领住宿的房舍。主楼中层空豁,中室内原有木梯可达台顶,中室四周有通道环绕。楼体下部为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为青砖砌筑。两侧耳楼是左右便门通往主台中室的通道。敌楼耸立在长城之上。在长城内侧向南的正面墙上,有“正关台”三字石匾。
正关台有两条花岗岩条石砌成的台阶,分别在正关台的两侧,守城的将士由此两条石阶上下长城。正关台关门不开设在城台的正中,而是在城台东侧的墙体上开设相通内外的卷门,沿陡坡修筑阶梯,作为联系关内外的通道。三台联成一体的空心敌台,在万里长城中北京罕见。
一路上,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风中似乎夹杂着历史的尘埃与古人的气息。放眼望去,山峦层林尽染,漫山遍野的红叶如诗如画,与古朴的长城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远处的山谷中,云雾缭绕,如梦似幻,仿若人间仙境一般,让人不禁陶醉其中,忘却了攀登的疲惫。
继续前行来到大角楼。大角楼,位于慕田峪关东侧的制高点,现编名慕字一台,是慕田峪长城景观之一。在历史上大角楼是蓟镇长城和昌镇长城的分界线。往东为蓟镇所辖,往西为昌镇所辖。大角楼还是慕田峪长城中是一个较大的敌楼,这里为东段的制高点,它的军事作用较为重要,西警戒慕田峪关,内外情况一目了然,东警戒丌莲关,进退为必由之路。大角楼建筑分为上层和下层,下层为锦行,通道上曾修建望亭,面南有四大孔,是小孔,面西有两孔一门,它的内在结构有利于作战,有哨的功能,有守的防御,有站的通道,及建筑精巧用料讲究。大角楼三面有长城,一面往西与八达岭相连。一面往东,与古北口相连。一条往南,为内支城“秃尾巴边”,因从长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似一个城角,故名大角楼。
慕田峪长城实际上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开放,与古朴长城相互映衬,生机盎然;夏天,郁郁葱葱的树木为长城披上绿装,山间凉风习习,是避暑胜地;秋天,枫叶如火,层林尽染,将长城点缀得如诗如画;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下的长城更显雄伟壮观,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终于登上了一座烽火台,站在这古老的建筑之上,极目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连绵的山峦在脚下起伏,长城如一条丝带般缠绕其间,气势恢宏,让人感受到了人类智慧与力量的伟大。烽火台的墙壁上,一道道裂痕仿佛是岁月的皱纹,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与历史的变迁。抚摸着这粗糙而又厚重的砖石,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将士们在此燃起烽火,传递军情的紧张场景,听到了那激昂的号角声在山谷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