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游记XY马里亚纳XY

第56章 天津盐业风情游览区(第2页)

 

走出盐业展览馆,我迫不及待地前往盐田区域,想要亲眼目睹这壮观的生产场景。盐田由一个个规整的水池组成,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不同的色彩,仿佛是大地的调色盘。这里的盐田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是蓄水池,面积庞大,犹如无边无际的大海,储存着从渤海引入的海水,为制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在纳潮时,海水通过渠道被引入蓄水池,这是制盐的第一步。看着那浩如烟海的万顷蓄水池,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慷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如此丰富的资源。

 

接着是制卤区,海水在这里经过长时间的日晒蒸发浓缩,浓度逐渐提高。一级制卤需要日晒90天,浓度达到10p;二级制卤日晒60天,浓度提升至19p;三级制卤日晒30天,浓度达到25p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看到海水的颜色逐渐变深,从清澈的蓝色逐渐变为深褐色,这是海水浓缩的见证。

 
而最令人称奇的当属七彩盐田,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单池结晶区,占地3.2平方公里,拥有195个结晶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汉沽盐场实施大规模滩田改造,将分散的卤水集中到水池进行结晶。由于卤水中含有 “嗜盐菌”,这种神奇的微生物不仅能够促进产量,还能净化卤水。特别是在每年夏秋季节大量繁殖时,会使结晶池自然呈现出红、黄、棕等不同颜色,再加上海水本身的蓝色和盐的白色,形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宛如上帝遗落在人间的眼影盘。我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着这片七彩盐田,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智慧在这里完美融合,创造出了这令人惊叹的奇观。

 

每年的春秋两季是盐场的丰收期,也是盐工们最忙碌的时候,俗称 “春扒” 和 “秋扒” 。在结晶区,我看到了机械采盐、扒盐、输盐、洗盐和双臂机堆盐等现代化工艺流程。巨大的采盐机在盐池中来回穿梭,将结晶好的盐收集起来,通过传送带输送到指定地点。输盐环节,70年代以前是靠抬大筐和推小车,如今大池子都初步实现了半机械化和管道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勾浑是扒盐的收尾工作,也是众多制盐环节中的最后一个。为了使下一个周期结晶出来的盐更加澄澈透明,每扒完一个结晶池的原盐,盐工们都要用木制的勾浑耙把被搅浑的老卤除掉,然后灌进新卤,进入下一个制盐周期。看着盐工们熟练的操作,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能够品尝到这洁白如雪、咸鲜适中的海盐。

 

在盐业风情游览区,除了观赏盐田和了解制盐工艺,还有许多有趣的体验项目,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感受盐文化的魅力。

 

来到古法制盐体验馆,这里还原了古代制盐的场景,摆放着各种传统的制盐工具,如木耙、木锨、竹筐、独轮车等。我拿起木耙,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着古人的样子在蒸发池中搅拌海水,试图让盐粒结晶。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我惊喜地发现池底开始出现了细小的盐粒,这让我兴奋不已。之后,我和其他游客一起,几人合力把盐堆到一起,并用竹筐捞出,完成了盐的采收。通过这次亲身体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人制盐的智慧和艰辛,也对盐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