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稻浪堆金,异姓封王

元嘉三十年深秋的芍陂,连空气都浸着蜜色的甜香。

 第二茬晚稻沉甸甸地压弯了穗颈,金浪从堤坝一直铺到天际,与远处淮河的粼粼波光连成一片。

 辛弃疾赤着脚踩在田埂上,稻芒划过裤管的刺痒感让他想起少年时在济南大明湖畔割麦的时光,那时的麦浪也这样翻滚,只是空气中没有这般混杂着铁腥与稻香的奇特气息。

 “元帅您看!” 薛安都捧着新碾的稻米奔来,粗布袋子里的谷粒滚出几粒,在阳光下闪着珍珠般的光泽。

 “今年亩产竟达近五石!比春稻还多一成!” 他黝黑的脸上沾着稻壳,笑容里的骄傲比稻穗还要饱满。

 田埂旁的打谷场上,众人收稻的收稻,碾米的碾米,脱粒的脱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收获的工作。

 刘勔正指挥民夫将稻谷装袋,账簿上的朱砂数字被汗水洇得发涨 —— 仅芍陂一地,秋收便足供五万大军一年之用。

 青年参军忽然拔高声音:“加上早稻,今年总收成够支撑三年北伐!冶山那边也送来消息,新铸的斩马刀已能劈开北魏的连环甲了!”

 辛弃疾接过账册,指尖在 “屯田户增至八千” 的朱批上停顿。

 那些名字背后,是一张张从流民变成屯兵的脸,是自濉口之战时裹着伤口仍不断挥刀变成了如今种地人挥动农具的双手。

 他正欲说话,远处忽然传来銮铃轻响,一串清脆的玉饰碰撞声穿透稻浪,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

 宋文帝刘义隆的明黄龙袍在田埂上格外扎眼,龙袍下摆沾着几片青绿稻叶,显然是亲自踏过田垄而来。

 皇帝身后跟着袁淑、王弘等重臣,江湛的广袖被风吹得鼓起,趁众人目光集中在江湛身上,袁淑、王弘等人的目光一直在辛弃疾身上打转,眼角的余光频频示意,那眼神像淬了水的冰,藏着不易察觉的警示。

 “辛爱卿,” 文帝的笑声比秋阳更炽烈,他拨开眼前的稻穗,指尖抚过沉甸甸的穗颈,谷粒在指缝间滚落。

 “这便是你说的‘兵农合一’?朕今日才算真正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