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朱相求退免分歧,陈相承命定禅仪(第2页)

 他说着,从袖中掏出一份详略的仪程草稿,双手奉上:“陛下请看,这是昨日仓促间拟定的仪程,若有不妥,臣再修改。”

 赵构接过草稿,仔细翻阅。

 草稿上不仅写了仪程步骤,还标注了百官的排班、礼器的摆放、禁军的布防,甚至连祭天的祝文都拟好了 ——“维绍兴三十二年,岁次壬午,三月甲戌朔,皇帝赵构,敢昭告于昊天上帝:朕承天命,临御三十有六年,未能收复中原,雪靖康之耻。皇太子昚,仁孝英武,可承大统。今传神器,愿天佑大宋,永保社稷。。。”

 皇帝的手指划过 “愿天佑大宋” 几字,眼眶微微发红:“陈相,你想得周全。就按这个仪程办。”

 “此外,” 陈康伯补充道,“臣已令内府整理传国玉玺、皇冠、龙袍,确保大典当日无误;禁军方面,令殿前司统领率五千禁军,负责圜丘周边的安保,防止意外;粮草方面,令户部从江南调拨五千石粟米,用于大典后的百官宴。”

 赵构点头,目光扫过阶下的大臣:“诸卿还有何异议?”

 虞允文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以为,禅位大典后,应下旨安抚已光复的山东百姓,免除当地三年赋税,同时派使者去山东,告知辛弃疾新君继位之事,令其安心抗金。”

 张浚也道:“陛下,臣愿率军北上,与辛弃疾义军汇合,支援北伐。”

 赵构笑着说:“诸卿所言极是。待皇太子继位后,这些事都可与之商议。今日召诸卿,主要是定禅位大典之事。陈相,你需尽快督办,不得有误。”

 陈康伯应诺,转身去安排。

 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赵构的龙袍上。

 他望着殿外的天空,忽然想起建炎年间的颠沛流离,想起自己逼迫岳飞含冤而死的往事 —— 自己没能完成的北伐大业,就要交给年轻的太子了。

 退朝后,陈康伯没有回府,而是直接去了太常寺。

 太常寺内,官吏们正忙着整理礼器,青铜的鼎、玉制的圭、丝织的幡旗,堆满了整个院落。

 陈康伯走到祭天的祝文前,逐字核对,连句读都不肯放过 —— 这场禅位大典,不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大宋中兴的开端,容不得半点差错。

 “大人,祭天的太牢已从御膳房调来,是三匹纯色的牛、羊、豕,都已层层检验,无病无伤。” 太常寺卿匆匆走来,躬身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