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语文早自习(5) (第2页)
“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五溪’指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经过这样的讲述,是否已经有学生知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的大意呢?知道的学生举手回答这个问题。”
龚荣飞同学举手,站起身回答:
“这句诗描绘了杨花飘落殆尽,杜鹃哀鸣的景象,暗示季节更迭,传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谪的悲凉与牵挂之情。”
老师赞许地点头,继续道:
“正是如此,季节的变迁与杜鹃的啼鸣,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加深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接下来,我们分析第二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愁心’不仅是李白的忧愁,更是对友情的深刻体现。”
“明月象征着纯洁与永恒,李白借此表达了对友情的坚守与承诺,愿与友人共度难关;同学们,通过这两句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白的深情,还能体会到古人对友情的珍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李白一样,珍惜身边的友情,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朋友。”
“本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在考试中诗句默写题中经常会出现的;老师提醒同学们,务必熟记这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熟记这两句不仅能提升文学素养,还能在考试中从容应对,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学会在困境中互相扶持,传递友情的温暖。”
同学们认真聆听,眼中闪烁着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心中默默铭记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力量,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以真诚与坚守,书写属于自己的友情篇章。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是千古名句,由前两句的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紧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老师带领着学生们来探究一下有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思考题,题目是这样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知道的学生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王元飞站起来回答道:
“杨花与子规的描写,不仅点明了时令,更渲染了离别的凄凉氛围,为后文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做了铺垫,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杨花飘零,子规啼鸣,正是春末夏初的景象,诗人借此营造出一种伤感的离别氛围,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牵挂,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动人。”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心中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深的领悟。老师微笑着继续引导,鼓励大家多思考,多感悟,将这份对友情的珍视融入日常生活,让诗意在心中生根发芽。
“老师认为从全诗看,用意则是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整体结构是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先以杨花、子规营造氛围,再借明月抒发深情,最后以夜郎西点明远方,结构紧凑,情感浓烈。”
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纷纷表示要将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厚的友情理念,融入自己的写作与生活中,让文字成为传递情感的桥梁,让友情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王元飞同学心中一动,暗自决定以这首诗为灵感,创作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以杨花与子规为引,描绘春末离别的伤感,再借明月寄情,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最终以夜郎西的遥远呼应开头,力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王元飞同学拿起笔,心中涌动着诗意,笔尖在纸上轻轻舞动,杨花轻扬,子规声声,春末的离别在心头泛起涟漪。月光如水,洒在窗前,映照出她沉思的面容;笔下的文字渐渐成形,情感如溪水般流淌,细腻而深情。她仿佛看见友人的身影在月光下渐行渐远,心中涌起无尽的牵挂。
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仿佛穿越时空,抵达那遥远的夜郎西;窗外,杨花依旧飘零,子规声声催归,而她的心,却随着笔尖的跳动,飞向了远方。
晚自习下课后,
王元飞同学第一个冲出教室,手里拿着刚写完的短文,迫不及待地想要与权三金分享这份灵感与感悟。她跑到权三金的座位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