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偏离轨道的灵魂爱吃汉堡排的秦逍

第130章 数学课(13)

权三金缓缓抬起头,眼中仍残留着秋日的余晖,心中那份对文字的热爱与执着,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火,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他深知,只有将这份热爱融入每一笔每一划,才能让文字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这节课老师来给学生们讲讲地球的运动,在课程开始之前,老师先问学生们一个问题,为什么足球比赛是白天进行,我们却常常要半夜看球赛直播呢?有没有学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室里鸦雀无声,地理课老师见状,微笑的继续说道:


 “既然学生们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但老师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了,这节课要学习的是地球的运动。”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知道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现象3理解二分二至日地球受到太阳照射的不同情况及形成原因4了解地球五带的形成及划分界限。”


 “在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


 “随后在公元2世纪,希腊着名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声望,加上这种理论迎合了后来罗马教廷的宗教思想,地心说整整统治欧洲达1000多年之久。”


 “继续过去,在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30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和别的行星一起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


 老师转身在电子白板上放出太阳系运动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及其自转轴倾斜的角度,直观地解释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


 学生们聚精会神,逐渐理解了为何不同地区会有时差,以及为何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老师进一步指出,正是这种复杂的运动模式,使得我们在不同时间观看球赛直播,体验到了地球自转与公转带来的奇妙影响。


 “在这里,老师总结出来的地球自转的定义是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1天,也就是24小时。”


 “而地球公转则是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公转周期为一年,约为365.25天。正是这种自转与公转的复合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四季更替以及五代的形成。”


 “那学生们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呢?请知道的学生举手回答。”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而从南极上空看,则呈顺时针方向。”


 老师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补充道:


 “这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密切相关,正是这种倾斜,使得地球不同区域在不同季节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进而形成了五带。”


 学生们点头,进一步理解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复杂关系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回到地球自转减速的研究,7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周仅需20小时,而在2亿年前延长至23小时。这一发现揭示了地球自转并非单调减速,而是经历了“减速-平稳-减速-平稳”的阶梯状演化模式。地质记录中的岩石“讲述”了地球运动对气候的深远影响,这些信息被精确捕捉并转化为科学数据,颠覆了以往对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认知。


 “那在座的学生们知道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


 “这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导致我们观察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地球自转周期每世纪增加约1.8毫秒,这种微小的变化在长时间尺度上累积,影响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记录。”


 “例如,2500年前的日食记录与现代计算相差约4小时,正是这种累积效应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