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金色回忆的渴望(第2页)
“老师来讲讲于漪老师所处时代背景:生于1929年的于漪在炮火连天中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
“在那之后,于漪老师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开始阅读大量着名的中外小说作品,这些阅读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她的视野,并使她的心灵与时代的脉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生们,于漪老师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一位学生认真思考后,站起来回答道:
“于漪老师在描写两位老师讲课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例如,在描述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老师通过激昂的语调,将我们带入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孙权统帅万军的英勇身姿,感受到了那份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感。而在讲述田汉的《南归》时,老师则运用了柔和而富有情感的语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浪漫与幻想的童话世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剧中人物对现实人生的厌倦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此外,于漪老师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辛弃疾的豪迈与田汉的细腻交织在一起,使得课堂氛围跌宕起伏,既激荡人心又充满温情,令我们深刻领悟到文学的力量与魅力。她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历史与现实、理想与幻灭巧妙融合,使我们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文学背后的深刻内涵,激发了我们对人生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这位学生说了很多,老师来简单的简化一下:运用动作描写,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
“请学生们结合文章内容,梳理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说说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作用。”
同学们纷纷低头思考,不一会儿,便有学生举手发言。
“两位老师在上课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深沉的情感投入。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被第一位老师朗诵得激昂慷慨,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田汉的《南归》则被第二位老师以柔和细腻的语调讲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剧中人物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现实的无奈。”
“虽然两位老师的讲课风格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成功地引导我们深入理解了作品背后的情感与内涵,没有让我们感到丝毫的重复或冗余。”
“这样的安排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更让我们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文学,培养了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
“大家分析得很到位,两位老师虽然风格迥异,但都通过深情并茂的讲授,让我们领略了文学之美,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文学成为我们心灵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请学生们请结合之前的分析,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体会这种感情,并探寻她成长的源头。”
同学们再次陷入沉思,教室里弥漫着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过了一会儿,一位同学缓缓站起,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无论是家乡风物的描绘,还是《千家诗》中诗句的引用,都透露出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两位国文老师的授课,更是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辛弃疾的豪迈与田汉的细腻,在她的心中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她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