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吾心安处是吾乡(第3页)
道法课老师通过这些讲解,让教室里的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他们意识到,家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这份对家的热爱和珍视,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支撑和文化的传承!
“现在老师来讲讲本节课的最后一个部分《奉亲天下最乐无—孝亲敬长》,请各个小组派一名组员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组收集到的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书、家规、家训。”
这时,第一小组的代表站起来,他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家书,缓缓走到讲台前。
“我们小组找到的是清代着名文学家郑板桥的家书。在这封家书中,郑板桥对自己的弟弟郑墨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子女、持家治业的宝贵建议。他强调,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子女。同时,他还提到了孝亲敬长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说完,他深情地朗读起家书的内容:“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肤之体,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随着家书内容的展开,教室里的同学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郑板桥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板桥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和对孝亲敬长的重视。
接着,第二小组的代表也站了起来,他手里拿着一卷家规,走到讲台前。
“我们小组找到的是明代着名思想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在这篇家规中,朱柏庐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家、教子的理念和方法。他强调,家庭和睦、勤俭持家、读书明理是治家的根本。同时,他也提到了孝亲敬长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维护家庭和谐的关键。”
说完,他也开始朗读起家规的内容:“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随着家规内容的展开,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家庭生活画面。他们深刻感受到了朱柏庐对家庭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也更加理解了孝亲敬长和勤俭持家的重要性。
最后,第三小组的代表也站了起来,他手里拿着一本家训,走到讲台前。
“我们小组找到的是宋代着名理学家朱熹的家训。在这篇家训中,朱熹对自己的子孙提出了许多关于做人、做事的要求和希望。他强调,为人要正直诚信、勤勉好学、孝亲敬长。同时,他也提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子女。”
随着家训内容的展开,同学们仿佛感受到了朱熹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他们深刻理解了孝亲敬长和正直诚信等美德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