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繁杂事务,周厅长登门!(第2页)

 “那您请回吧。”办事员“啪”地合上登记簿,“下一位!” 

 周福文气得差点把桌子了,他家在也算小有资产,但要像那些土豪似的砸钱买官,他宁可去教书。 

 这不,一跺脚回了老家,自己办起了中学。 

 结果刚挂上牌子,税吏就上门了。 

 “周校长,您这办学属于商业活动,得交税。”那税吏眯着三角眼,手指头搓得跟数钱似的。′s·a~n,s+a^n_y+q/.-c*o*m+ 

 “放屁!”周福文当场就炸了,“孔圣人收学费了吗?朱熹开书院要交税了吗?” 

 “哎哟喂,您可别跟我拽这些。”税吏掏出一纸公文,“这是马师长的命令,办学要交'教育特别捐',每月五十块大洋。” 

 原来当地军阀看上了这块肥肉,周福文气得胡子首抖,最后把学校大门一锁,拎着皮箱去了魔都。 

 要说这世道也怪,他在官场碰得头破血流,却在文坛混得风生水起。 

 一篇篇文章发表,顿时名震江南。 

 再后来,小鬼子入侵,第九战区崛起,郃肥一带成为抗战圣地,他也来了。 

 举贤堂招贤纳士那会儿,管事的一看他履历眼睛都亮了:“周先生!久仰久仰!您的文章我拜读过...” 

 再一看年龄,管事的脸就垮了:“五十六岁?这...我们招的是青年才俊啊...” 

 后来上报到张元初这里,他知道后才拍板修改了举贤堂规则,只要是人才,品行兼优者,不论男女老少皆可加入举贤堂。 

 就这么着,周福文当上了教育厅长。 

 那会儿张元初正缺人手,这任命也算是各得其所。 

 这老头儿干劲十足,天天往乡下跑,回来就找张元初磨牙。 

 .......... 

 “周厅长,你今天来找我有什么事吗?”张元初看着周福文笑道。 

 这位老先生虽然在国内碰了一鼻子灰,可海外留学的经历让他深知教育的重要。 

 当初张元初让他当教育厅长而不是文化厅长,就是看中了他那份“教育兴国”的热忱。 

 “司令,咱们的学生太少啦!”周福文把一摞报表拍在桌

上,震得茶杯首跳“这几天我统计了一下,咱们治下几千万百姓,适龄学生少说也有上百万。 

 可现在入学的连十万都不到,满打满算才八万多人。司令啊,您可得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