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不同的能源技术(第3页)

 这可能和斯托文明的天然环境有关, 

 也可能和斯托文明在漫长迁徙中,接触过不少不同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生物形态,不同生物底层机制有关。 

 只是,斯托文明在能源技术的发展上, 

 也和生物技术有一定联系,是有些超出人类文明负熵研究院相关研究员们预料的。 

 在能源方面, 

 人类文明其实己经算是比较得天独厚了,在人类文明的可控核聚变发展到氦3聚变阶段时,月球上就有足够的氦3供人类文明发展使用, 

 而斯托文明,在这方面则更加‘过分’。 

 人类文明最早用于实现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关键材料,是由人类文明自己研究合成的。 

 在氦3聚变技术的研究时,更是如此,是秦裕首接参与材料领域的研究,以计算材料学的方式,‘找到’了那样合适的材料, 

 而斯托文明的关键材料,就裸露在他们母星的地表上,是天然的,耐超高温,扛中子辐射,有着极好的性能, 

 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斯托文明最初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难度。 

 如果说,人类文明最初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是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控制系统的胜利, 

 那斯托文明最初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完全是材料领域的力大砖飞。 

 而正常来说,那时候斯托文明内,不应该有合适冶炼那种关键材料的方法, 

 但偏偏,一物降一物,就在斯托文明的母星上,还有另一样‘生物’能够对这样关键材料产生作用, 

 让斯托文明在早期,就能够以类似于‘生物冶炼’的方式,完成那关键材料的冶炼成形, 

 然后又以这种关键材料,完成了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建造和实现。 

 这种程度的幸运,负熵研究院内能动所的研究员们,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只能说,能够在宇宙中实现长期迁徙,能够从一颗行星发展成长起来的文明, 

 必然都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到目前, 

 斯托文明的能源技术自然不可能还停留在早期阶段, 

 大概发展到了和人类文明目前氦3聚变装置差不了多少,稍微领先的程度, 

 反应时使用的物质,倒不是氦3,而是另一种在相近温度下,能够实现聚变反应的东西。 

 之前那诞生于斯托文明母星的关键材料,倒是在斯托文明目前的能源装置中依旧在使用, 

 只是,不再需要依赖于从母星开采,而是能够自行完成合成。 

 而从目前斯托文明和人类文明能源技术上的区别来说, 

 这次两个文明之间的能源技术交换, 

 对于双方文明,都是一件大好事。 

 一个没有依赖那种天生的材料,就实现了氦3聚变, 

 一个没有依赖于和人类文明同样材料,同样技术,就实现了同等级的聚变能源技术。 

 那两个文明互相的掌握能源技术互通有无之后,能够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呢? 

 人联纪元,67年。 

 人类文明,斯托文明,都掌握了对方文明的能源技术之后, 

 同时以对方文明的能源技术结合己方文明的技术, 

 建设了各自文明的新一代能源装置。 

 新一代的能源装置,依旧是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上的产物, 

 但可控聚变反应堆运行时,内部核心区域可达到,可持续,可承受的最高温度,对比之前翻了不止一倍。 

 此前人类

文明的氦3聚变反应堆内部核心区域,反应温度大概在一亿上下,此刻己经在朝着三亿温度冲锋。 

 虽然依旧能够叫做氦3聚变反应堆, 

 但实际上,己经能够不止容纳氦3进行反应,一些聚变反应条件更加严苛的物质,同样能够在目前的聚变技术下,达成聚变反应,释放出能源。 

 另一边, 

 斯托文明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也在同一年,完成了更新一代聚变装置的建造和试运行。 

 可以说, 

 依赖于双方文明在能源技术上发展不同给对方文明带来的启发和帮助, 

 双方文明在这一次的能源技术交换中, 

 都朝着可控核聚变技术这条技术路线下的终极目标,重核聚变技术踏进了一步, 

 也因此, 

 人类文明和斯托文明,双方文明干脆决定一鼓作气, 

 在继理论研究合作之后, 

 双方文明达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领域的合作科研项目。 

 “重核聚变研究项目”。 

 双方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者,从目前双方的能源领域基础出发, 

 尝试进行更前进一步,更先进的可控核聚变能源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