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近距离探查

 如果人类文明依旧在电推进时代,那是否前往53.6光年之外,近距离接触这新发现的文明, 

 基本不需要考虑,人们不可能花费动辄上千年的航行时间过去,大概率只能够远距离保持观测。+l!u′o·q!i-u/y!d!.*c^o+m+ 

 但现在,无工质引力推进时代,引力推进系统能够达到百分之七十光速的航行速度, 

 以及人均能够达到三百岁的预期寿命,都给了人类文明选择近距离接触该文明的基础条件。 

 所以才有此刻一众负熵研究院研究所负责人们需要面临的抉择。 

 “……我倾向于,主动接触新发现的这个暂时处于母星阶段的文明。” 

 社哲所负责人骆教授再沉默一阵过后,优先开口。 

 其他一众研究所负责人倒是没有人立刻出声反驳, 

 秦裕在此刻,也只是更多听着其他各研究所负责人的讨论,没有着急说什么。 

 是否近距离接触53.6光年外新发现的这个文明, 

 本质上其实关系到人类文明内,一个基本的大方向的策略。 

 即,是否要主动和更多地外文明接触。 

 如果53.6光年外这个文明人类文明选择接触,那六十光年外再发现一个文明,人类文明是否也要选择接触, 

 以此类推,一百光年,两百光年呢? 

 此刻需要一众研究所负责人们决定的,本质上不仅仅是关系到53.6光年外那个新发现的文明, 

 还关系到此后人类文明,人联在类似情况下的抉择。 

 而这事实上,是此前在就是否要朝着太阳系外继续扩张问题讨论时,都没有完成的一个抉择。 

 往着太阳系外扩张,人类文明疆域的增加可以增加人类文明存在下去的容错率,在母星系被摧毁的情况下,文明还有可能幸存下来。 

 但同时,也会增加被宇宙中更多文明注意到人类文明的存在,增加人类文明遭遇外在灾难的可能。 

 和地外文明接触也是一样,可以增加人类文明对宇宙中其他文明的认知,增加人类文明对周边宇宙空间文明生态情况的掌控, 

 在未知化为己知的过程中,周围的宇宙空间对于人类文明来说会变得更加可控和安全……但同样的,每一次和其他地外文明接触,天然就存在风险。 

 就如同最初关于人类文明最理想状态的畅想,‘一个强大的文明待在新手村’最安全。 

 但宇宙中,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只有低等级文明能够到的‘新手村’,让人类文明成长起来之后,能够在里边‘为所欲为’,安心长存。 

 一个文明的长存目标,似乎本来就是一种矛盾螺旋。 

 长存就意味着需要面临不断出现的新的风险,风险又需要文明足够强大才能抵御,而强大又会吸引新的风险。!薪/完`本?神?栈* ^蕪_错`内?容. 

 这可能是一种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秦裕都没有想过,人类文明能够永远存在,只是尽可能希望人类文明能够存在的更久一些。 

 “我们去近距离探访和接触这个新发现文明的必要性是什么?” 

 物理所负责人思考了一阵过后,还是提出了反对意见。 

 “必要性就是,从人联时代开始,我们进入到星际时代至今,这也仅仅才是我们首接发现的第三个地外文明。” 

 社哲所负责人骆教授给出了回答, 

 “我们现在己经基本可以确定,宇宙中文明的存在是很稀少的。和任何一个地外文明的接触,本身就具有相当程度的价值。” 

 “如果我们放弃与53.6光年外该文明接触,那么下一次,再发现的地外文明大概只会比53.6光年这个距离更远。” 

 与53.6光年外那个新发现文明进行接触的价值,当然不止骆教授提到的这些。 

 一方面,能够增加人类文明对宇宙中不同文明的认知, 

 一方面,也能够至少对于人类文明对宇宙中生命演化,和文明演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样本。 

 不过,此刻,提及这样一句就够了。 

 坐在这里的各研究所负责人们,对于这件事情的利弊其实都很清楚。 

 只是不可避免的,在同样的利弊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倾向。 

 “……我们文明此前从惰化状态中脱离,本身就是因为从宇宙文明生态中,找到了新的定位,有了新的‘竞争目标’。” 

 “如果我们始终放弃,和地外其他文明

接触,我们文明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可能会出现减弱……重新朝着惰化状态滑落。” 

 另外一位研究所负责人,也给出了意见。 

 还是那句话,如果53.6光年外发现的地外文明人类放弃接触,那是否此后在更远距离发现的文明也要放弃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