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背井离乡的大脑们(第2页)
我们需要粮食,教授!
需要能让农民播种下去就能活下去的良种!需要硬通货购买救命的药品和燃料!
杨先生掌握着通往黑海粮仓的秘密渠道,他手中有比北美试验田的高产小麦和玉米种子更好的种子。
更重要的是,他愿意给我们,这才是能解决我们饥荒的关键!
我们需要您……成为桥梁,成为祖国的代言人。+小,税^宅_ /蕞!薪+彰/节!耕*薪′哙·
用您的声望,用您在那所学院的影响力,为我们争取……更多的份额,更优惠的价格,更及时的运输!”
冯·克莱斯特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首视着施耐德:“这不是交易,教授。这是……国家存续的恳求。
您知道,凡尔赛的绞索勒得我们喘不过气,鲁尔的工厂被法国人占领,饥饿和绝望正在滋生新的魔鬼。
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喘息!
杨先生的援助,可能是……唯一的希望。”
他的话语里没有政治家的煽动,只有一位爱国者最深的忧虑和近乎卑微的乞求。
爱国情怀,如同熔炉中炽热的铁水,瞬间灼烧着施耐德那颗科学家的心脏。
他一生追求理性与真理,视实验室为圣地。
远赴东方,一个被欧洲普遍视为科学荒漠的陌生国度。
去面对未知的文化、政治环境。
甚至可能沦为某种政治筹码……这与他追求纯粹学术的理想背道而驰。
书房里安静得只剩下壁炉木柴的噼啪声和窗外冰冷的雨声。
他拿起桌上的全家福,照片里妻子温柔的笑靥和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刺痛了他。
远行,意味着长久的分离,意味着将家人留在风雨飘摇的柏林。
冯·克莱斯特口中描述的祖国惨状,排队领救济粮的长龙、因营养不良而浮肿的孩子。
街头愤怒而绝望的失业者面孔——如同幻灯片般在他脑中闪过。
科学可以救国,但治不了饿肚子,远水解不了近渴。
欧洲那帮脑满肠肥的资本家有满仓的粮食,却不愿意出售
,他们想要吞噬德国的一切。
此刻,杨长生的粮食和种子就是救命的稻草。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书房里熟悉的油墨和钢铁气味似乎也变得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