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二题抢答!还是那个熟悉的数字(第2页)

 众人循声看去。 

 正是张大千。 

 司徒老看他,“哦?哪里有问题?” 

 张大千骤然站起来,指着上面‘岑夫子,丹丘生’大声道:“其他我不敢说,但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莫名其妙。” 

 罗默也说:“是的,我看这首通篇诗词,无疑是意境极好的诗词,可这两个词出现在诗词中,怕是不太恰当吧?” 

 其余作协会员这会儿不太敢出声。_躌′4,看+书. +无.错-内·容- 

 他们也不懂。 

 但是既然司徒老都说过了,三位评委都一致通过,他们能说啥? 

 说出来无疑是质疑三位评委的水平。 

 司徒老看向吴庸。 

 吴庸站了起来,微笑道:“请问这两位大师,你们没有朋友?那么恭喜你们啊,成熟了。” 

 吴庸怼起来人。 

 那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 

 张大千当即就气了,“姓吴的,你什么意思?” 

 罗默也怒目相视。 

 吴庸咧嘴一笑,“很简单啊,‘岑夫子,丹丘生’这是人名。两位既然能坐在这里,也就代表着也不是诗词界新人,难道不懂虚词和构词?” 

 罗默冷笑,“诗词讲究的是,意境和平仄相对。更讲究实事求是。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身便不符合比赛的规则。” 

 吴庸笑的更欢了,“那真不凑巧了,历史上,还真有这两个人!” 

 吴庸在决定下笔写这首《将进酒,杯莫停》之前。 

 还真查阅过了。 

 张大千嗤笑一声,“有这两个人,我不可能不知道

!” 

 吴庸乐呵,“那只能证明,你学疏才浅。” 

 一侧的罗默也不废话,“有没有这个人物,首接查询不就知道了。” 

 可就在这时。 

 司徒老开口说:“岑夫子原名为岑勋,丹丘生原名为元丹丘,唐朝人,在历史上有这么一段记载。两人为好友,际遇相同。于公元735年,仕途遇挫,便一人在嵩山,一人在颍阳山,隔着千里,举杯对饮。” 

 说到这里。 

 司徒老看着吴庸的眼神,越发的惊奇,“吴小友巧妙的以此引用这段缘故,将古人写入诗词中,相隔一千多年,举杯相饮,妙啊。” 

 司徒老笑道:“真是妙极了。” 

 这个解释。 

 让首播间的一群人以及现场,都惊讶无比。 

 “我去,我刚上去查了下,唐朝还真有这两个人!” 

 “太牛了。” 

 “我只能说,好家伙。” 

 “吴庸如今的际遇跟那两个人几乎相同,甚至更差劲,以此缘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脑子,怎么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