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出院与文物的归宿(第3页)

 庆祝短暂而炽热,怀礼辉就这样回到了阿列克谢那座如同巨兽巢穴般的厂房,这座属于猫熊与北极熊探险俱乐部的驻地。 

 仅仅休整一日,金属的咆哮、气焊的嘶鸣和钻头的尖利声浪便将这里重新填满 。 

 两台经过连日检修强化的“西伯利亚大型军用房车”昂然矗立:底盘焊满加固筋板,防滑履带如巨兽骨牙,新增的液压微吊臂蛰伏在车顶。 

 李宏坐在工作台前,指尖在键盘上舞动,幽蓝的屏幕光映照着镜片,调试着卫星定位与超低温数据传输系统 。 

 索菲亚的清冷指令则从加密信道源源流入,隔空指点着对角落里那堆自“齿轮计划”核心沉箱中起获的、覆盖淤泥与硝烟的遗产进行最终甄别 。 

 焦点,汇聚在核心区域——那些从沼泽地狱深处拖回的两个集装箱,此刻敞开胸怀,露出堆积如山的战利品: 

 刻着“m1941”的红军工兵铲断柄、锈得只剩外壳的莫尔斯电键、印着集体农场图章的破铁饭盒、嵌着子弹头的红军双头鹰徽章边缘残片、表面彩釉早己剥落变形的苏联平民茶炊……琳琅满目,大多伤痕累累,无声诉说着铁与火中破碎的平凡 。 

 这便是他们九死一生带回的“遗产”主体。 

 “‘钢铁洪流下的尘埃与泪珠’。” 

 站在两个集装箱前面的索菲亚,纤细的手指划过李宏实时汇总的虚拟清单,那上面的文物被数据线条划分为截然不同的区域。 

 冰冷的话语如同鉴定台前的最终宣判: 

 “百分之七十——这些平民遗物和普通军用损耗品:农场饭盒、无特殊编号的子弹壳、制式水壶碎片、集体农庄配给券、红军后勤背包残片……” 

 她指着一大片被标记为红色的区域: 

 “个体的悲欢早己湮灭于硝烟,历史价值具有共性却缺乏突出意义 。在黑市鬣狗的眼里,它们的总和可能还比不上一幅品相完好的‘德意志之鹰’军官证。” 

 确实,有些文物,在一些文物贩子手里一文不值,然而放在历史学家眼里,却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