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退守涯州(第2页)
“核心设备、图纸资料、关键人员及其家眷,己按计划装载完毕。石碌、莺歌海维持最低生产…榆林鲲巢完好,潜艇支队待命。”
他特意补充道,“另外,自愿随军迁往涯州的技工、船厂工人、钢厂师傅、眷属及部分本地百姓,登记在册的己超过两千户,正在组织登船安置。”
“岭南,我们还会回来的!”邓贤的目光如炬,投向琼州海峡对岸的雷州半岛。“我们守住了根!涯州在,火种就在!民心在,希望就在!”
说后他转向留下负责椹川-雷州防务的第一师师长李先忆,语气转冷,带着千钧重托:“先忆!椹川军港和雷州半岛纵深,交给你了!这里是连接大陆的咽喉,是我们未来的跳板!一寸土地也不能丢!用血和铁给我守住!护国军政府若有异动…你当知如何处置!” 最后一句,带着森然的警告。¨c¨m/s^x′s′.¢n_e*t~
“罗成虎!”
“到!”罗成虎肃立。
“你的第5师,负责垫后!确保所有人员、设备、
物资安全登船撤离后,你部方可最后登船!维持秩序,保护自愿随行的百姓安全登船!他们都是信任我们、愿意追随我们的人,务必护其周全!若有宵小趁机作乱,严惩不贷!”
数日后,当护国军政府正式任命的接收官员和部队进入羊州及椹川时,虽然也受到部分民众象征性的箪食壶浆欢迎,但他们面对更多的是平静中带着审视甚至疏离的目光。
府库虽无余财,但档案基本完整;工厂因核心设备搬迁而暂时沉寂,但厂房主体尚存,并非废墟。
邓贤留给岭南大陆的,是一个权力表面上平稳过渡、民众情绪复杂微妙、社会秩序暂时维持但暗流汹涌的局面,以及一个由李先忆精兵悍将扼守的、如同楔子般钉在雷州半岛的桥头堡。
而他的主要东西——那支在血火中淬炼出的铁军骨架、工业文明的种子,以及数千名怀着对新家园憧憬自愿追随的民众,己随着浩荡的船队,退守至波涛环绕的涯州孤岛。
涯州,鹿城榆林港。
邓贤的军靴重重踏上榆林港坚实的码头地面。
咸湿温暖的海风迎面扑来,带着热带岛屿特有的生机与硝烟混合的复杂气息。他驻足,回望北方那片渐渐消失在海平线之下的大陆。
身后,是历经战火洗礼、弹痕累累却依旧如磐石般挺立的山崖炮台;是刚刚完成检修、重新潜入深蓝的潜蛟潜艇。
五指山深处备用基地龙渊二号重新点燃的炼钢炉火。儋耳州技校校园里再次响起的机床轰鸣声。
码头上,除了列队迎接的官兵,还有刚刚登岸、扶老携幼、带着对新生活期待与一丝不安的自愿随迁民众。
他们的到来,为这座刚经历战火的岛屿注入了新的生机和人烟,也无声地宣告着人心的归属
“大帅!”
陈念和的声音在一旁响起,递上两份电文:“孙先生和唐督军从羊州联名发来的电报。再次盛情邀请您赴羊州共商国事,组建正式军政府。并…希望您能就任护国军政府海军总长一职。” 电报措辞恭敬,拉拢之意溢于言表。
邓贤甚至没有侧目,随手将电文递给身后的龙破武,仿佛那只是无关紧要的纸片。
“回复他们。”
他的声音清晰而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疏离。
“涯州新遭战火,百废待兴,防务尤重,邓某分身乏术。护国讨袁,驱逐国贼之大业,有孙先生、唐督军、蔡将军诸位擎天玉柱主持即可,必能光复神州。我部自当恪守《惊蛰协定》,保境安民,守好南疆门户。并为护国前线将士,提供力所能及之枪弹粮饷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