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人生拐点(第2页)
这段时间在广州,她深刻的感受到中医在疑难病症研究上的潜力。
如果能在诊所开展相关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更多的患者,或许还能解开小磊和陈默病情背后的谜团。
可是一旦决定走这一条路,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诊所的日常运营也会受到影响,而且成功与否还是一个未知数。
就在她纠结之际,林夏忽然想起了师父张鹤龄。¨零?点\看¨书/ !蕪!错¢内?容+
在给师父拨通电话以后,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丫头,听说你从广州回来了,是遇到什么难处了吗?”
林夏的鼻子一酸,将心中的困惑和盘托出。
张鹤龄沉默了许久,缓缓的说道:“丫头,师父当年收你为徒,就是看中你敢闯敢试的劲儿。医学这一条路,本就没有一帆风顺的。你说的研究,风险是有,但如果成功了,造福的可不止一个小磊、陈默。不过,这事儿急不得,你得好好的权衡,也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
挂了电话,林夏决定听听患者的看法。接下来的几天,她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提起了自己的想法。
有的患者表示支持:“林医生,我们信你,只要能治好病,啥方法都成!”
也有人持怀疑态度:“研究这事儿听起来就不靠谱,别到时候病没治好,还耽误了时间。”
患者们的不同反应,让林夏更加的迷茫了。她开始在纸上列出开展研究的利弊:
利的一面是能深入探索疑难病症,提升自己的医术,说不定能找到治疗小磊和陈默的方法;
弊的一面则是风险太大,可能耗费大量的精力却一无所获,还会影响诊所的口碑。
就在林夏举棋不定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她的眼前一亮。
在整理从广州带回来的资料的时候,她注意到了一本关于岭南中医流派的书籍,里面提到当地医生在治疗情志病的时候,会结合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来制定方案。
这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纠结于技术层面,却忽略了患者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