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广施良方(第2页)

她顿了顿,补充道,“但要记得叮嘱孕妇禁用,阴虚火旺的人也不能用。”

“好记性!”

世玉往药方后添注脚,笔尖突然顿住,“还有润肺的方子吗?前几日有个老烟枪咳得带血,观里的川贝都用完了。”

“生花生仁,带红皮的那种,每日清晨空腹吃十五粒,温水送服。”

林夏走到药柜前,拿起一颗饱满的花生,“花生皮能止血,果仁润肺,最适合久咳不愈的人。”

世玉把三张药方抄在大红纸上,刚贴到正殿的墙上,村民们就围了上去。

有人掏出铅笔在烟盒纸上抄录,有人掏出手机拍照,穿蓝布衫的妇人念着“马齿苋”,拉着孩子就往山下跑,说要去田埂上采新鲜的。

“林医生,这些方子真有那么灵?”

戴草帽的汉子举着手机,屏幕上是他孙子咳喘的视频,“医院开的药吃了半个月都不见好。”

林夏走到他面前,指尖搭上孩子的腕脉——脉象浮数,舌尖红得发亮。

“孩子是风热咳嗽,大蒜方不适用。”

她从药箱里取出薄荷和芦根,“这两味药煮水代茶,加少许冰糖,喝三天试试。”

汉子接过药材,又问:“那这些单方是不是随便用都成?”

“万万不可。”

林夏提高声音,让在场的人都能听见,“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是咳嗽,有风寒风热之分;同是胃痛,有寒热虚实之别。这些单方要对症使用,拿不准的还得找医生看。”

她想起师父讲过的蒲辅周先生的故事,便讲给众人听:“当年霍乱流行,蒲先生把验方写在纸上,贴遍大街小巷,还让人把药汤摆在路口,供路人免费饮用。后来麻疹肆虐,他带着学生住进贫民窟,挨家挨户看病,硬生生把死亡率降了下来。”

“那蒲先生是不是有什么神丹妙药?”

有人追问。

“他常说,最好的药是医者的良心。”

林夏望着正殿的匾额,“药材有价,仁心无价。”

人群渐渐散去,世玉道长捧着医书过来,指着其中一页问:“这些单方既有师祖的批注,又有现代药理分析,您是怎么整理出来的?”

林夏翻开医书,里面夹着许多便签,有的是她在乡下义诊时抄的土方,有的是从老中医那里讨教的经验。

“前年在山区支援时,遇到位老郎中,他能用南瓜藤治胆结石,用桑寄生降血压,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智慧。”

她指着其中一张便签,“就像这个治烫伤的方子,用鸡蛋清调蜂蜜,比许多药膏都管用,是我在罐头厂附近的老供销社听张婶说的。”

世玉摩挲着泛黄的纸页,忽然叹了口气:“说起来惭愧,这些年观里只顾着诵经,倒把师父传下的医术荒废了。”

“现在捡起来也不晚。”

林夏合上医书,“我每周来两次,教大家辨认草药,讲解辨证的法子。您看那些长在观墙根的蒲公英,既是野菜,又是治疮痈的良药,懂得利用身边的草木,就是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