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做慈善
丹村墓地的泥土气息还沾在林夏的袖口,她刚把养父留下的那只旧药箱放回书房,手机就震得桌面嗡嗡作响。
屏幕上弹出的热搜推送刺得人眼疼——“舌诊神医林夏匿名捐赠百万,资助山区女童就学”。
她皱着眉点开,置顶的帖子里附了张模糊的捐款证书照片,红色印章盖在“仁爱助学基金会”字样上。
落款处“林夏”两个字写得舒展,竟和养父留在《舌诊心法》扉页的朱批笔迹有七分像。
评论区早已炸开了锅,有人截了她之前在义诊时的照片,配文“医者仁心,果然名不虚传”;
也有人冷嘲热讽,说她刚靠“舌龙之兆”博了眼球,转头就捐钱作秀,怕是想借慈善给自己立牌坊。
林夏捏着手机的指节泛白,她从未跟这个“仁爱助学基金会”打过交道,更别提捐什么百万巨款。
正想点开编辑框澄清,手机却先一步响了,来电显示是“老宁”。
电话接通,那头只有老宁低沉的声音,像掺了砂纸:“你若真想做慈善,就来城南‘仁济堂’旧址,看看‘舌’怎么说。”
“舌怎么说”——这是她和老宁之间,独属于中医人的暗语,意思是让她用舌诊辨明真相。
林夏挂了电话,望着窗外渐渐沉下来的暮色,终究还是抓起外套出了门。
仁济堂在城南老巷深处,早年间是家颇有名气的药局,后来不知为何荒废了,只留下半扇塌了的木门和满院疯长的杂草。
林夏推开门时,老宁正蹲在院子中央的残碑前抽烟,烟蒂在地上积了一小堆。
“来了。”
老宁没回头,指了指碑上的字,“看看这个。”
林夏走近,才看清残碑上刻着“仁者,刃心也”五个字,笔锋苍劲,收尾处带着一丝刻意的顿挫。
和她在《舌诊心法》里见过的“舌不可观,观则命折”那行字,分明出自同一人之手——是养父的笔迹。
“这碑是十年前我在废墟里挖出来的,一直没动。”
老宁掐了烟,站起身,“你知道仁济堂当年为什么倒吗?”
林夏摇头。她翻遍过养父留下的医案,却从没见过关于仁济堂的记载。
“百年前,仁济堂是这城里最大的慈善药局,掌柜的每天施粥赠药,十里八乡的人都念他的好。”
老宁的声音带着些悠远的凉意,“可后来有人发现,他给穷人的药里掺了慢毒,吃着能缓解症状,却断不了根,只能一辈子靠他的药活着。
他用‘善’的名声圈住了人,再用‘药’拿捏住命,最后把施出去的粥和药,都从百姓的田租、工钱里加倍赚了回来。”
林夏心头一震,指尖下意识地摸向自己的舌头。
她习惯性地凝神自观,舌尖立刻传来清晰的触感——舌质淡红,苔薄白,看着干净得像没沾半点尘埃。
可舌边隐隐发颤,舌中那道浅浅的裂纹,竟像是个倒立的“人”字。
这是《舌诊心法》里记载的“伪象之征”,主“言善而心不诚”。
她再仔细感受舌侧,那里对应着“施与”的脉络,此刻正突突地跳着,脉络颜色发暗,像积了瘀,末端更是断得干脆,活脱脱是“施而无续,舍而不真”的样子。
“你再想想那捐款证书。”
老宁的声音适时响起,“你养父林振国当年跟我说过,‘善’字最容易藏污,有些人把‘善’当外衣穿,里面裹的全是算计。你以为那百万捐款是给你的名声添彩,可说不定,是有人想借你的‘善名’,把水搅浑。”
林夏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就往巷口走。老宁在她身后喊:“你去哪儿?”
“去仁爱助学基金会!”
她的声音有些急,“我得去问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基金会的办公地点在市中心一栋写字楼里,林夏赶到时,前台正对着电话笑得殷勤:“您放心,林夏医生捐的这笔钱,我们肯定会专款专用,下个月就组织山区女童来城里参观……”
“我没捐过钱。”
林夏走过去,打断了她的话。前台的笑容僵在脸上,上下打量着她,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您是?”
“我是林夏。”
她报上名字,看着前台瞬间变了的脸色,“把你们负责人叫出来,我要看看那份所谓的‘捐款证书’原件。”
没等前台回话,一个穿西装的男人从里间走出来,约莫四十岁,脸上堆着公式化的笑:“林医生,久仰大名。我是基金会的秘书长,姓王。您别听前台乱说,那证书就是个误会,我们已经在联系平台撤热搜了。”
“误会?”
林夏盯着他的脸,目光落在他微微发红的眼底,“王秘书长,不如我们坐下聊聊?我正好给你把把脉,看看你这几天是不是睡得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