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十二章

    打从进瞿四娘的门,苏摇枝便注意着案几上摆放的吃食。
 




    豆皮馅的包子,这是本朝较为时兴的吃法,便是在馍馍里夹些菜馅肉馅等,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吃惯了的。
 




    在这面团里夹馅,馅的种类自不必多说,荤的素的,咸的甜的,能说出百种花样来,但外头的饼子倒是只有那么几样。
 




    如蒸熟,便是包子或是炊饼,只不过两者形状不一样,炊饼上头圆鼓,下面平展,不如包子那么丰满。若是烤熟,便是烧饼,扁扁一张大圆盘,口感上与蒸熟的很是不一样。
 




    一张饼子,里头再夹足量的馅,一个下肚便能顶上半天力气,用的也多是面粉,价格上也便宜。
 




    只是这里头的馅却要讲究些,若是做荤菜,就单说那猪下水,也要二三十文一斤,而且去腥也是个大问题,香料便不必说了,既难买到又价格昂贵。
 




    像瞿四娘那样,夹豆皮吃便是很不错的选择。
 




    一来味道上,苏摇枝能用上辣条食谱,食客们吃惯了的味道,在她这却有创新,保证了口味新鲜。二来,若要做豆干,还能额外做出几斤的豆浆来,配着饼子卖,有嫌口干的定然还会顺带一杯豆浆走,又额外增创了补贴。
 




    只是若要配麻辣豆皮,苏摇枝私心觉得用烤过的烧饼更适合些,不过这也得由大众的口味来定,苏摇枝打算等筹了钱,做好两种饼子,让家里人吃过再一同商议。
 




    至于这材料要如何采买,苏摇枝也打听好了,刘妈妈男人和亲儿子便能帮上忙,他们二人因着在方监工手底下做事的缘故,并不用整日在田间劳作,甚至偶尔还能休憩上半日,去镇上采买东西。
 




    要不说刘妈妈一家过得比旁的流犯要舒适上许多,跟上了手头有点权利的,不知惠利多少。
 




    这瞿四娘是方监工心爱之人,定是要讨好的。
 




    苏摇枝催着秦氏做起绣活来。
 




    秦氏手快又心细,不出两日,那方帕子便快要完工。
 




    “如何?同瞿娘子家中的相比,可要胜出几分颜色?”
 




    苏摇枝捏起帕子两角,在阳光底下细细查看,每一丝绣纹都干净利落,没有旁支杂角。
 




    秦氏从七岁时便开始学做绣活,刚开始是为了给家中补贴,后来及笄了,便跟着村中几个绣娘一同给镇上几家富贵人家绣东西,嫁作妇人后也仍然在绣,自个儿做套成衣也是没有问题的。
 




    也幸而她有给富贵人家做绣活的经验,知晓这些有钱人都不喜太过艳俗的配色,于是便将苏摇枝所描述的牡丹绕枝纹绘得更清雅些,黄绿色的夹叶青葱清新,牡丹花瓣由深变浅,此外还在四周绣了一圈云托日月纹做包边,更显精致巧思。
 




    苏摇枝连连赞叹:“娘,岂止只是胜出几分,瞿四娘手上那方帕子,怕是都没脸放您面前瞧的。”
 




    秦氏有些不好意思的揉搓着掌心,她头回被这么夸耀,很是不习惯。
 




    若不是因为家里没有烛火,这帕子她还能再早些完工,苏摇枝也不准她在夜间对着月亮绣,说是怕坏了眼睛。
 




    苏摇枝小心翼翼将那帕子用剩下的素布包了起来。
 




    “事不宜迟,我这便送去方家。”
 




    去路上,正巧遇见了刘妈妈。
 




    二人寒暄一番,刚要分开,却听着从河道下坡那处传来隐隐闹声。
 




    这不免让人有些好奇,往日河岸边因着聂婆子的缘故,甚是安静,今日这是怎的了,闹出如此动静?
 




    刘妈妈给了个眼色:“咱们瞧瞧去。”
 




    眼看天色还尚早,瞧会样子再去方家也来得及,苏摇枝点点头,跟着刘妈妈一同去了岸边。
 




    离得越近了,那骂声也愈发清晰入耳,再定睛一看,不正是聂婆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