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俦伯瑞
54.第 54 章(第3页)
众官员纷纷在心里腹诽,小皇帝这阴阳怪气、冷嘲热讽,真不愧是张太岳教出来的徒弟!
一场御门听政,在恭肃严整中开始,在噤若寒蝉中结束,金风破暑、玉露生凉、雁子横空,蛩声喧草,小皇帝与张首辅,联合给了众臣一记又一记闷棍,打得众人晕头转向、找不到北。
一个张居正,已然够难缠了,幸而首辅大人深谙官场规则,不肯轻易受人指摘、惹人褒贬,再有一个年纪尚幼的小皇帝,乱拳打死老师傅,思维根本不受定式,有着孩子的天马行空,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果然当晚朱翊钧便收到了贴满元辅张先生浮漂的奏疏,今日常朝有特殊贡献的几位,不出所料被打发回家卖红薯了,元辅张先生的效率,都不会让人吃到第二天的公膳。
一场京察,浩浩荡荡地落幕,张居正摧枯拉朽般将权利攥取在手中。
第一步是吏部天官与兵部大司马,人事权与军权是政府机要所在。
高拱去位后,空出了吏部尚书的职位,由原来的兵部尚书杨博接任,杨博资历老,是晋党党魁。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在本兵则九边俱安,出入将相,文经武纬。
杨博此次接任吏部天官职位,一则稳人心,二则安晋党。杨博空出的兵部尚书由谭纶接任。
谭纶曾任蓟辽总督,与戚继光配合作战,稳定边防。而推荐谭纶、戚继光、俞大猷三人北上领兵的是曾经的“戊午三子”之一吴时来,吴时来是徐阶的铁杆门生,所以这三位帅才也是徐阶留给张居正的政治遗产。
第二步新任阁臣和礼部大宗伯,这是对入阁副手的选拔与对科举、礼仪、祭祀等礼法的控制。
原礼部尚书吕调阳受张居正的举荐,进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空出的礼部尚书由陆树声接任,陆树声素有官声,张居正亲自宴请,十分挽留。
第三步户部大司徒,中央帝国钱袋子。户部尚书王守治致仕,王国光接任。
王国光,山西人,非晋党核心成员,不像张四维、王崇古背靠晋商集团,王国光出身清贫,小时在海会寺读私塾,靠得三分天赋七分勤奋考出来,秉持经世致用的理想,与张居正理政思路十分契合。
第四步刑部大司寇,掌管春秋决狱。刑部尚书刘自强致仕,这个人小皇帝记得,在第一回常朝时拈轻怕重、左右推锅的那位,一个案子僵死了首辅、吏部和司礼监的神人。他致仕后空出的刑部尚书之职由王之诰接任。王之诰曾任三边总督,提督过京营,与张居正交好,还是元辅张先生的亲家。
短短的时间,六部尚书消无声息的更换了五位,只留下了末位的工部尚书朱衡,给先帝修皇陵,属于技术官僚,本不掌握国家关键决策权。
权利交接纵想丝滑,朝廷上下纤尘不起。
可以,这很张太岳!看得朱翊钧眼花缭乱,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