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后天誉旭日

第三十八章(第2页)

 读书的日子虽然艰苦,但苦中也有乐,每当他经过冥思苦想解决了某道数学难题后,那种充实的成就感会让他内心一整天都充盈着快乐。这种快乐是任何物质都代替不了的,比打饭时,被阿姨分到一块大猪肉还快乐不知多少倍!

 除了学习的获得感让少华的精神世界富足外,一群同龄人生活在一起也是他所喜欢的。大家都是活泼好动的年龄,自然每天都像充满气的皮球,活力四射。他们组织班际篮球赛,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博得阵阵的喝彩声;他们时刻留意最新的港台流行歌曲,什么张学友,谭咏麟,别安乐队……如数家珍。

 已经完全适应初中生活的少华,脸上少了初入学的羞涩,取而代之的是渐显英气的脸和眼中透出的刚毅。

 建萍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虽然还是以前的大大咧咧,但见到少华已经很少得势不让人的连珠炮。反倒是有时让少华抢白得满脸通红,悻悻地离去。奇怪的是斗嘴赢了的少华却没有以前的快感,反而有某种失落,具体是什么心情,他也说不清,反正就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大家都长大了,开始有了少男少女的情怀。这种情愫像雨像雾又像风,似有若无却又挥之不去。正如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写的那样“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建萍开始喜欢写日记,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想要倾诉的话都记在了日记本上。她的情感开始丰富起来,有时也会悲秋伤春,在情感世界中缱绻缠绵。她开始喜欢摘录优美的诗词,沉迷《简爱》、《茶花女》等名着所营造的精神世界。

 虽然建萍的情感世界越来越丰富,但她也能随时抽离出来。现实竟争的激烈她还是很清楚的,她是个心气高的女孩,容不得自己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相对于初中学习生活的固定紧奏,大学学习的自主空间就大很多。除了日常的课程安排外,还可以兼修其他科目。这一学期,邓老师除了继续加强英语的训练之外,还报了演讲与口才社团。经过一个寒假思想的剧烈斗争,最终不甘于平庸占了上风。邓老师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他一路走来都是在苦水里浸泡长大的经历,他已经穷怕了。而且像他这样的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他要更加努力提升自己,回馈自己的亲人。最重要的是受到了青芸班长一掷千金的刺激,社会嫌贫爱富的思潮也影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