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3页)
少华把计划公布后,应者云集,都说少华是好领导,能体恤民情。僧多粥少,并且不能影响工作,一窝蜂涌进城也不行。经过与大家协商,少华制订了“排班表”,轮流进城。有特别贡献的,比如工程质量,进度把关好的,可以多点进城。
从来没有施工员会关心工人们的精神生活,大多数都是和他们一起喝酒,一起打牌。日子平淡无奇,就盼着每个月的月底发工资。现在来了个年青人,让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坐车进城。工人们渐渐对眼前的这位年青人刮目相看。背地里对他越来越佩服。毕竟是大学毕业生,有知识有文化,管理都不同,能想到人的心里去。
要经常麻烦泥头车的司机,也要和人家搞好关系。时不时的,送人家一瓶酒或者一包烟什么的。少华不吸烟,所有这些都是宣传部长给的,他做工程机械售后服务,见的老板多,人又会来事,烟酒都不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不会因为毕业了,关系就随烟云散,这是少华最骄傲的事情。试想想,大学那么多同学,分散到各个城市,各间大公司里,又是做工程的,会是多大的关系网?
生活有了盼头,工人们的干劲更足了,都希望能赶快完成任务,休息的时候到城里去,转一圈也好。看看电影,吃一顿好的,感受人间烟火,欣赏春色撩人的街景……
磨合期,少华和工人们相处得很好,大家很快就打成了一片。没来之前,少华很担心是否能镇得住场,害怕自己太年轻,工人们不听他的。来了之后,发现大家还比较正常,该干嘛的干嘛,也没给他增添很多麻烦,让他能静下心来,思考工地的引导管理问题。努力尝试后,效果还算不错,慢慢地树立起了少华的个人威信,站稳了脚根。
工程进展顺利,少华要操的心就少了。按部就班地检查各个节点的质量进度,重点环节驻点检查,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原来干工程就是这样的,做管理也不是那么难,到目前为止,感觉还不错。看着工程一日日推进,工地日新月异,从荒山野岭到推出路基,一直延伸到大山深处,消失在视野里,那种自豪感让少华很满足。寂寞我一人,方便千万家,是件多么有意义,又体现价值的事情。唯一不足的是,随着气温下降,室外的乒乓球台是越来越不能打了,晚上空闲的时候,时间真是难过。打电话给建萍,碰上她上班,聊不了几句就挂了,不过瘾。还是打给书记爽,一煲就一个钟头起,只是太费钱。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从来没有还好,有了又失去,最难受。每天晚饭后,散步经过球台,就像看到了猎物一样,心里痒痒的。一打听,抱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就是条件不允许,只能望台兴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少华很难受,刚打球不久,有些进步,却不能打了,怎能解心瘾?必须想办法。他打起了餐厅的主意,只要把就餐的桌子搬走,空间就足够大了。问题是,吃饭又成了问题。他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给几个平时经常打球的工友,没想到竟然一致通过,大家都觉得吃饭可以挤一点,这样就可以吃饭娱乐两不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