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实在难以判断

关于始皇帝嬴政的传国玉玺,周存再熟悉不过了,只要认真研习过历史的人都不会对此一无所知。

 

传国玉玺的前身是赵国的和氏璧,据传秦国秦昭王得知后,曾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玉璧。

 

秦昭王无意交换和氏璧,只想据为己有,于是有了“完璧归赵”

 

的历史典故。

 

公元前235年,秦王嬴政执政,开启了雄图霸业的统一之路。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被献给嬴政。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大秦王朝,命李斯将和氏璧雕琢成玉玺,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字,称其为传国玉玺,希望千秋万代流传。

 

此后,中华进入封建社会。

 

按秦始皇设想,传国玉玺应世代相传,但事与愿违,仅传三代就被刘邦所得。

 

从此,传国玉玺成为权力的象征,得之则受天命,失之则国运衰败。

 

刘邦以玉玺开创汉朝,刘氏子孙相传至西汉末年。

 

外戚王莽篡汉时,太后怒摔玉玺,一角受损,王莽命人镶金修复,留下首个“防伪标志”。

 

王莽覆灭后,玉玺辗转多人,终归刘秀。

 

东汉时期,玉玺继续传承,直至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认定传国玉玺归曹家,于左部刻上“大魏受汉传国玺”

 

,增加第二道“防伪标志”

 

不料,玉玺在曹家传三代后,司马氏取代魏室,玉玺落入司马氏手中。

 

公元311年,前赵皇帝刘聪俘晋怀帝,玉玺归属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玉玺归后赵,石勒疑虑或求新意,在右部刻“天命石氏”

 

,成为第三道“防伪标志”

 

又过了二十年,冉闵称帝,建立大魏,传国玉玺再次落入他手。

 

后来,冉闵陷入危机,向东晋军队求援,晋朝提出以玉玺作为交换条件。

 

晋人得玺后,派遣三百精锐骑兵连夜将其送往建康(今南京)。

 

于是,传国玉玺再度回到晋朝司马氏掌控中。

 

南朝时期,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朝更替,直到隋朝统一华夏,终结数百年的局面,玉玺又归于隋朝所有。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遇害,隋朝,李氏建立唐朝。

 

然而,萧皇后携玉玺逃往异域。

 

因此,唐朝初创时未能获得传国玉玺。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征讨某地,同年萧皇后与元德太子返回中原,传国玉玺终归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天佑四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取玉玺,建立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玉玺转到后唐手中。

 

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抱玉玺于玄武楼。

 

大火之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直到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因未找到玉玺,只能用其他印玺代替。

 

尽管传国玉玺据传已被焚毁,但有古代“专家”

 

指出,和氏璧材质可承受千余度高温,不应轻易损毁。

 

此后,关于玉玺重现的消息屡次传出,却始终缺乏确凿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