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特等奖的争议(第2页)
“你们的眼中就只有诗歌和小说,就不能用心看看这篇散文,顾文华的这篇散文,立意深刻,言词华丽,用语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满口生香,没记错的话,他应该是上届作文竞赛的省一等奖,照这么发展下去,未来甚至可能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从艺术手法和结构严谨上来说,你们这三篇都很不错,但我这篇以情见长,情真意切,虽然是一个叫作赵小娟的新人,但她以自身白血病的独特经历出发,写得感人肺腑,还兼顾写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意,让人过目难忘啊。”
“我不太喜欢看苦大仇深的作品,我反而觉得马菲菲同学写的这篇作文,言语活泼,话语俏皮,生动有趣,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喜好,咱们评奖,不能完全按自己的兴趣来评,还要兼顾一下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你们那几篇我都认真看了,确实很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是缺少了一点东西,我真的建议你们好好看看林东升这篇,虽然这篇作文的结构不是那么完整,多少有一些表达上的赘述,但读过之后,让我的心里像是压着一块石头,一个寒门学子,能将一篇作文写到这种程度,相当不容易啊,而且,言语老练,力透纸背,字里行间,都有一股坚韧蓬勃之气,不信命,不认命,扎心又走心,真的能算得上一篇奇文了!”一位戴着老花镜的男编辑忍不住大声说道。
几位终审评委各自说完自己的意见,同时将对方摆出的佳作又细读了一遍,又再次争吵起来。
不过,一番争论之后,特等奖的文章,缩小到了四篇。
一篇是蒋怡然的小小说,一篇是顾文华的散文,一篇是赵小娟的自身经历,一篇是林东升的寒门佳作。
于是,几个人继续细读这四篇作文,进一步交换意见。
“咦,这个叫赵小娟的孩子,是不是和林东升同班啊,她的作文里居然也提到了林东升。”一位评委有了新的发现。
“会不会是重名,我查查学校……居然都是河西中学的,一门双杰啊。”又一位评委赞叹道。
“河西中学这些年教育质量可以啊,上次数学竞赛,他们就拿了个一等奖,名字好像也叫林东升,不会就是这小子吧?”孝城一中的语文老师似有耳闻。
“结合这两篇作文来看,大概率就是他了,既然这样,那就好办了,赵小娟的作文虽然写得不错,但比起林东升的来,还是差了点功底和火候,显得青涩稚嫩了一些,你们觉得呢?”老编辑说道。
“两人的体裁比较类似,都是抒情散文,确实可以拿下一篇,那就留下林东升这篇吧,我也觉得这文读起来有一种鲁迅先生的风格,特别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