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自适应数控加工(第2页)

 

“还有,在成形过程中,钛合金薄板要经过多重高温和高压循环过程,由于不可能100%精确地控制冷却参数和壁面贴合率这些条件,叶片不同部位的应力水平、以及受到应力影响后产生的应变大小也很难控制。”

 

“这些问题如果单独拿出来,其实都不难解决,但结合在一起,再放到大规模生产里面,很可能导致哪怕同一批次的叶片毛坯一致性也很差,需要单独拎出几个工序,对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进行校核……”

 

“……”

 

张振华没有继续说下去。

 

但这确实是个要命的大问题。

 

工业化生产,其实不怕单纯的复杂。

 

只要设备和钱到位,再加上肯花时间,再复杂的工艺参数,也能被逐步确定下来。

 

而一旦进入量产过程,也就不再涉及到研发层面的成本投入。

 

随着产品产量逐渐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本总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如果某个加工过程的结果无从确定,那就意味着,对于每个单独的产品,可能都要单独确定后续的工艺参数。

 

尽管比从头研发要简单很多,但也绝对会把产量和成本给卡死。

 

如果是造火箭,或者造工业母机,那反正年产量也没多少,这种半工业半手工业的路子还可以接受。

 

但航发叶片毕竟是需求量巨大的东西,不可能拿出雕花的功夫来搞。

 

一时间,整个会议室中,几乎全部的视线都集中到了前面坐着的常浩南身上。

 

“关于这个问题……你们先按照样品的方式来做,产量少不要紧,能保证正常进入测试环节就好。”


 

生产过程中的阻碍,他早在最开始构思总体设计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 否则也不可能在已经有了核心机的前提下,还给整个项目留出了这么长的执行时间。

 

“那具体工艺……”

 

张振华说着瞄了一眼ppt上面的流程图。

 

“还是按照刚才说的执行!”

 

常浩南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回答,接着又继续道:

 

“我计划和机床部门合作,在Ae1500量产之前解决自适应加工的问题,也算是提前给兄弟单位解决一些技术难点……”

 

实际上,在原来的时间线当中,最先困扰于这个问题的并不是航空产业,而是航天和造船。

 

华夏航天在2010年代中后期曾有过一段发射成功率甚至不如隔壁印度的至暗时刻,就是在经历从手工业到工业过渡的阵痛期。

 

最后也是花了很多年时间才解决掉。

 

现在常浩南也算是给他们排坑了。

 

“机床部门?”

 

张振华直接就是一愣——

 

从来没听说过自家集团还有过专门负责装备制造的单位?

 

“就是火炬集团和C.B.法拉利成立的合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