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高超声速风洞(第3页)

虽然那时只是个并未参与到核心设计当中的普通工程师。

但对于高超音速风洞的总体情况和技术难点,却是再熟悉不过……

“高超声速飞行器周围出现了空气热化学反应,表现出非线性、多物理和多尺度的特点……

当温度在2000k左右时,氧气分子弛豫时间大约是千分之一秒,而6000k时,则大约是0.1微秒,按照飞行速度6000/s计算,那么达到第一个弛豫时间的平衡长度为6米,,也就是说对于6长的飞行器,头部激波后具有不同的激波温度,飞行器周边的气体总有一定区域的气体处于非平衡状态……”

为了表达自己的重视程度,他没有使用电脑和打印机,而是在一页纸上奋笔疾书:

“可靠的高超声速地面试验必须满足三个关键需求,一是复现给定高超声速飞行条件下的气流总温,例如在高度30k、马赫数为7的飞行条件下,风洞试验气体的总温应该为2700k,此时飞行器模型驻点区的氧气已经开始解离。对于马赫数为10的飞行,气流总温超过了4500k,氮气分子开始解离……

因此,现有的任何风洞都不足以支持马赫数为6以上的高超音速研究,应当考虑在涪城基地新建一座采用爆轰驱动技术的新型风洞,以支持我国大气层内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