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章 风水轮流转(第2页)

整个报告的篇幅不短,足有近七十页。

但眼前这些高级别领导日理万机,显然不可能从盘古开天开始讲。

所以常浩南一上来,就放出了一张导弹出舱图。

是安装在41175号图160弹舱侧面的摄像机拍摄的。

视角略微呈现俯视,甚至能隐约看到远处城市中的万家灯火。

而位于图片中央的,正是那枚刚刚离开发射架,但还没点火时的导弹。

“首先,在导弹发射过程中,我们成功证明了扰流板+后缘倾斜设计可以明显改善浅腔弹舱下方的空气流动情况。”

他一边介绍,一边连续展示了几张后续截图。
 

虽然不是连续视频,但也能非常直观地看明白整个发射过程:

“验证弹在被推离挂架之后,只出现了幅度很小的纵向摆动,在最终点火之前处在约10°仰角的姿态下,刚好有利于发挥大部分导弹的最远射程,这项技术同理可以应用于隐身战斗机的弹舱,保证体量更小的机载武器在超音速离舱过程中不出现姿态失控……”

开头就是如此重量级的内容,显然在

但首长并没有急着开口,而是示意常浩南继续。

“后续的加速爬升过程,除了有一定的初速度以及高度以外,和我们过去常见的弹道导弹区别不大,只是因为路径设计问题,所以弹道最高点比较低,并且客观上也有利于突防……”

“到达最高点后,考虑到目前的气动翼面尚无法承受过于严苛的高温和载荷,因此进行头体分离……”

“这是整个动力段的雷达遥测数据图,而21导弹在发射后同样阶段的遥测数据,可以看出得益于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以及更大的初始能量,所以验证弹相比后两者可以更快达到相同的速度和高度……”

“……”

中间的飞行过程,常浩南基本一带而过。

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这部分需要关注的点并不多。

重点,还是在最末端。

“头体分离之后,弹头开始降低高度,并在大约55公里的高度启动末端加速发动机,最终达到了预期的2530/s,相当于大约7.5马赫的末端速度。”

终于,常浩南拿出了那张由靶场方面拍摄、并经过一些技术处理的末端弹道图。

一条耀眼的白色亮线横亘于图片中间。

但却仿佛一束激光倾斜着射入了无形的水面那般。

在半空中出现了一次明显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