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给A380准备的黑科技?(第2页)

 罗尔斯·罗伊斯的水平当然比达索要高一些,但也不可能光凭一份模棱两可的资料就看穿一切。

 而且,提高涡前温度,拢共也就那么几种手段。

 其中绝大多数都不可能带来100c的提升空间。

 而更换涡轮基体材料虽然效果很明显,但基体材料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不仅是耐高温能力,还有其它力学性能,几乎得把燃烧室和涡轮部分重新计算一遍,根本不可能是几个月时间能处理完的。

 再有就是新的主动冷却技术。

 比如当年气膜冷却第一次应用的时候,就把涡轮前温度拉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而新的冲击冷却技术如果投入应用,大概也可以实现差不多的效果。

 还不会影响到发动机本身的基础设计,因此工作量相对有限,一年以内完成并不夸张。

 可问题是,无论法国还是华夏,似乎都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

 此外,冲击冷却需要将压气机提供的10%,甚至更大比例的空气用于冷却而非推进,从原理上就会导致巨大的推力损失。

 甚至有可能完全抵消涡轮前温度提高所带来的推力增加……

 然而seA650的推力表现相当正常,也不像是损失了大量做功气体的样子……

 总之,就这么卡住了。

 反而是一直坐在沙发上面干想的诺里斯,突然有了灵光一闪:

 “教授,我突然想起来,之前拉普华兹博士那边提到过一项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修改气膜孔的内部孔道设计,实现大约80-100c的耐温性能提升……”

 莉雅·拉普华兹,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计算科学主管,同时也是计算科学实验室的负责人。

 这个实验室除了负责与各个进行当中的项目组进行对接,完成他们的计算需求之外,本身也担负一定的前沿技术研发任务。

 “还有这种事?”

 埃立诺当时就坐直了身子:

 “可是……我之前完全没听说过?”

 气膜冷却作为极其成熟的技术,随着研究愈发深入效果有所提升很正常。

 但一次提高这么多……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而且如果真有这种成果出来,影响力应该不小才对。

 诺里斯耸了耸肩:

 “因为技术被搁置了。”

 听到这个答案,埃立诺非常意外:

 “为什么?”

 气膜冷却和冲击冷却虽然基本原理类似,但前者对冷却气的使用相对正常,基本不会有特别致命的缺陷。

 诺里斯轻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