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准备开始当导师!(第2页)

 

而且在后冷战年代,军事技术情报也不是什么时效性要求特别高的东西,只要再多等一段时间,就会有更专业的情报机构提交可信度更高的分析结论。

 

因此一般情况下,也不太会有人当回事。

 

但这一次,二人直接抄上去的分析却恰好卡在了一个奇妙的时间点上。

 

以至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为了完成kpi而随手编出来的一篇小作文,最终撬动了整个世界的航空产业格局……

 

……

 

当然,对于常浩南来说,促成谈判的决定这功夫才刚刚做出,甚至连谈判团队都还没拉扯起来,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后续。

 

在开完会之后,就照例回了学校。

 

对于他来说,眼下最打紧的事情是……

 

招生。

 

这个招生涉及两方面。

 

一是国庆结束后,一直到十一月初,是毕设学生选导师。

 

二是大致在同一时间,已经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学生要确认导师——

 

研究生推免工作其实开始的很早,但这年头又没有学信网,也没有在线档案,所以各方面进度都会比常浩南穿越之前慢上一些。

 

当然,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推免面试就是走个过场,最后出来的排名基本就是平均绩点排名,所以早在大三下学期结束之前,一部分觉得自己有希望的同学就会开始联系导师了。


就像是常浩南自己当年那样(虽然他是被导师主动联系的)。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做。

 

有些想要推免到外校读研的学生,这功夫空口无凭,其它学校的老师仅凭一张成绩单也无法确定专业排名。

 

而且这个时候的联系,无论结果如何,都只能算是师生之间的个人约定。

 

双方原则上是都可以鸽的。

 

直到11月,导师人选才会被以档案的形式确定下来。

 

所以在10月推免结果下来之后,还会有一轮联络导师的高峰期——

 

换句话说,等考研的学生到来年3月份再选导师的时候,其实导师已经被本校和外校抢过两轮了。

 

这功夫还剩下的……

 

咳咳。

 

正常来说,刚刚晋升硕/博导的年轻老师,一般都只能等到来年。

 

但常浩南的情况,毕竟不太正常。

 

哪怕只看他个人简介上面可以公开的部分,也能从那密密麻麻的课题和项目里面意识到这老师绝不简单。

 

而另一方面,这么年轻的正教授,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常教授,这是实验室过去一段时间收到的学生来信,我整理了一下,都在这里了。”

 

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后,常浩南最终还是深感人手不足,最后在杨慧梅老师的强烈建议下,把刚刚从她那毕业的辅导员柳晨晨给招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