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改天换地(第3页)

 

翟明国的效率,甚至比常浩南的估计还要快得多。

 

“比如呢”

 

于是,在最后一组人介绍完这段时间的工作以后,他直接开口收了个尾:

 

但不管怎么说,常浩南和翟明国两个人的名字,贺广佑还是信的。

 

当然,会肯定还是要照常开完。

 

事实上贺广佑的家乡就在临近阿拉善的巴彦淖尔市。

 

不过,常浩南却摆了摆手:

 

“暂时不用。”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上2-3个月,涡扇10就会进入设计定型流程。

 

“包括后面如果有跟青藏高原有关的遥感和地理勘探结果,也可以顺便和他们合作一下,大不了让铁路系统从基建经费里面出点血嘛……”

 

……

 

而翟明国的情况也类似。所以,他们需要帮手。

 

“首先,您刚刚的思路,主要在于提高砂体的约束力,并把分散状态的沙子转化成流变状态,但在实际生产中,土壤面临的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团聚情况过于严重,所以如果一味提高约束力的话,一开始或许还好,但在几年后很可能导致土壤情况向另一个极端恶化。”

 

考虑到这个项目肯定是由常浩南牵头,所以三人这一次干脆选在了京航大学的一间小会议室里面见面。

 

“主要是能按照咱们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行。”

 

“我认识蒙省农牧学院……呃,现在应该是农业大学的一个教授,叫贺广佑,是专门研究水土流失的,之前跟我们在野外勘探的时候接触过。”

 

只过了不到一个星期,他就联系到后者,表示贺广佑教授已经到了京城。

 

“这个么……我们的队员过去倒是也习惯了……”

 

翟明国毕竟是正经搞研究的,虽然此时的思绪已经飞到了几千公里外的蒙省,而且恨不得人也跟着一起飞过去,但不会因此就把手头的工作给扔了。

 

“这样吧,翟研究员,你们把刚刚的三组分析测试结果汇总一下,包括原始数据在内,给我和李总工分别拷贝一份,我们回去之后进行一下参数拟合。”

 

听完之后,贺广佑埋头沉思了很长时间。

 

贺广佑犹豫了半天:

 

“天然作物恐怕没这么好的性质,所以我们或许还需要一位育种学家,专门往这个方向培育一些苜蓿,或者豆类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