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竞争对手的预判

第900章 竞争对手的预判

 

相似的场景,自然不仅仅发生在俄亥俄州立大学。

 

正如哈罗德教授所猜测的那样,很多人在一年前就直接关注了常浩南在arxiv上面的账号。

 

在后者发表动态之后,关注者的邮箱就会立即收到一封提醒邮件——

 

原本,类似这样的功能或许还要再等个几,到互联网时代彻底到来之后才会上线。

 

但因为常浩南的横空出世,康奈尔大学科技校区的技术人员“被迫”提前开发了这个功能……

 

所以才有了十几分钟内上千人点进去看的情况。

 

要知道,arxiv可不是自媒体,虽然这东西注册起来也没有任何门槛,但其内容就先天排斥掉了绝大部分非学术界的人。

 

而即便是学者,在2001年这会,也不是人人都能精通互联网运用。

 

况且大家都很忙,又不可能跟个闲人一样一天到晚泡在互联网上。

 

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凑出4位数的阅读量,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传播效率了。

 

只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抱着跟哈罗德一样的心态。

 

稍晚些时候。

 

旧金山,斯坦福大学。

 

安东尼詹姆森教授正微微皱着眉头,看向显示在电脑屏幕上的pdf文档。

 

自然也是常浩南发布的那篇预印版论文。

 

但是跟哈罗德不同,他的旁边,此时还坐着另外几个类似打扮的人。

 

他们来自瑞典sol ultiphysics数值计算软件的开发业务负责人。

 

实际上,sol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多物理场仿真模拟工具的潜力,其创始人之一的svatarck在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依托当时刚刚商业化发行的atb软件编写类似的模块。

 

只可惜,当时还处在计算机应用科学发展的早期,能在工作中大规模应用计算机的,要么是顶尖高校,要么是波音麦道ib这类超级大企业。

 

大家都有偶像包袱,都想独立开发自己的应用软件。

 

你说外购软件

 

丢不起那個人呐!

 

所以sol产品的商业化之路始终不太顺畅。

 

在这方面,反而是华夏那边因为高校和研究机构能力有限,自知没有独立开发软件的能力,所以给火炬集团提供了巨量的商业空间。

 

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快是因为起点低”了属于是。

 

直到torch sol ultiphysics。

 

也正是为了迅速追上先行者的脚步,sol公司才高薪聘请了安东尼詹姆森作为首席技术官——

 

在常浩南这个名字出现以前,安东尼詹姆森可以说是cfd领域,尤其是有限体积法领域最伟大的名字之一。

 

他从70年代开始,为波音、麦道、nasa、法国宇航、道尼尔等企业和机构开发了一系列cfd有关的核心算法。

 

尤其是他曾编写过一个预测掠翼上理想跨音速流的代码框架——flo,并以此为基础为波音开发了90年代以前最成功的cfd软件“a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