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章 各自打算(第2页)
而正在侧面数据监控台前面盯着的韩陈峰则已经完成了数据处理,起身开始汇报:
“击发延迟2.5秒,炮口测速结果2263/s,和预定速度2250/s相比误差0.58%,符合设计预期,发射组合体在轨道上总计运行0.00575秒,由于轨道柔性所引发的y向角角速度为9.02rad/s,z向角速度为0.73rad/s……”
“……”
当然,能坐在控制室里面的全都是内行,就连范胜辉也是正儿八经大学毕业,又跟着听过不少技术内容,对于电磁炮的发射效果,以及大概射程心里基本都有数,倒是不至于为此而感到意外,更别提其他人。
至于0.58%的速度误差……只能说精确就是我们全电控操作的特性,不爽不要玩。
y向和z向的扰动角速度要比一般身管火炮稍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命中精度,但考虑到这只是个颇为简陋的架子,甚至连热变形补偿都没做,所以似乎也完全可以接受。
真正出乎马明伟预料的,其实是那个2.5秒的击发延迟。
也就是从爆轰管点火,到高能等离子体形成、再到等离子体进入盘式通道发电,最后作用到轨道上形成击发。
整个过程只用了2.5秒。
虽然跟火药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如果不把视野局限在作为“炮”的属性上,那么如此短的反应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可以跟电学元件储能相媲美了。
要知道,这只是能量释放速度而已。
电学元件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充能时间。
爆轰管当然也要充气,但却可以提前备好,等需要用的时候直接点火释放能量。
而电容或者电感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储能,则会受到很多限制。
如果说,之前马明伟关于大规模连续弹射系统设想还只是个概念的话,那么在刚刚听见韩陈峰汇报的时候,就已经真正开始考虑要如何实现了。
无人机集群作战的可行性暂且不提,这个设想的更大意义在于可以作为重型电磁弹射器的先导,对不涉及到储能和综合电力管理的相关技术,也就是单纯意义上“弹射器”的那部分进行验证,以分摊风险,并缩短整个项目的研发周期——
当年那艘从二毛港口拖回来的航母壳子如今已经基本完成整修,在歼11基础上研制一种舰载机对于如今的华夏航空工业来说也已经不是什么难度很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