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0章 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的另一边去!
两个月后,深秋时节。
盛京飞机制造厂。
在几名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二十余名身着白色或天蓝色春秋常服的中高级军官沿着人员通道,鱼贯进入零号总装车间。
高高的穹顶之下,是如同钢铁仪仗队般排列在两侧的二十余架歼15B和歼11C战机,黄色或银灰色的机体在高功率照明下反射着慑人的光泽。
虽然它们都还处在不同的总装阶段当中,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走下生产线,为华夏航空兵增添近一个旅的战斗力。
然而此刻,这些主力战机却如同背景板一样被匆匆掠过。
只有空军参谋长郑良群暗自嘀咕了一句:
“按照现在的生产效率,这个厂区恐怕很快就要不够用了……”
其实盛飞集团原本有三个用于总装的车间,但另外两个随着时代发展被挪作民机零部件生产,就只剩下了这个经历多次升级扩建、目前占地面积最大的零号厂房。
不过,这个念头并没有在郑良群心中存在太久。
因为他,以及其余所有人的目光焦点,都锁定在了车间最深处、靠近巨大机库门的位置。
那里,一架通体覆盖着深邃暗蓝色涂装、没有任何可见识别符号的飞行器,正静静伫立在专用的装配工位上。
它奇异的轮廓与周围棱角分明的四代半战机形成了强烈反差——流畅的轮廓线像是从一整块深色宝石中雕琢而出,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未来感。
这正是五十号工程的结晶,第六代战斗机“歼50”的01号原型机。
没错,是原型机,而非像当初2001号那样的技术验证机。
实际上,整个五十号工程都没有一架完整的技术验证机,而是直接进入了原型机开发阶段。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尽管全世界此前都没有一架这样的飞机,甚至都没有另一个国家提出一个明确的“六代机”概念,但歼50上面所应用的大部分新技术,都已经通过其他项目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验证。
例如这个翼身高度融合、完全没有尾翼、以至于有点飞翼构型和乘波体构型结合在一起的外形,就是由去年底首飞的“驺虞”高超音速验证机发展而来。
跟身后的一众歼11/15相比,歼50的物理尺寸、尤其是机身投影面积明显更小。
这当然是为了适配航母运作而做出的改变。
不过,在此刻,在这群深知其分量的军人眼中,这架编号50001的深蓝魅影却显得无比高大。
甚至隐隐给人以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各位首长,这就是即将执行首飞任务的50001号原型机。”
五十号工程总工程师吕春严上前两步,语气郑重地介绍道。
他的一身深蓝色工装,与战机涂装几乎融为一体:
“实际上,这架飞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出厂之前的所有必要检测,但得益于配套的涡扇25双变循环发动机研制进度远超预期,我们果断决定为其更换新发动机,并重新进行了地面测试,这才额外耗费了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