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5章 下战书!(第2页)
稍作停顿之后,特莱最后总结道: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公布的数据当中,尽管Qsci只有0.97,但Qeng仍然能达到1.10,因为从能量平衡的角度,只需要让每个脉冲中的聚变能量超过系统内部损耗即可,比维持一个长时间稳态的‘人造太阳’要简单得多。”
尽管特莱的解释已经足够深入浅出,但在场的非专业记者还是不太可能听懂全部细节。
好在,他们大致能明白helion路线的核心差异——
避开稳态运行这座公认的、难以翻越的技术大山,选择一条看似更“取巧”但也更专注于工程可行性和商业化快速落地的捷径。
而对于新闻学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因为华夏方面此前宣布的突破,正是聚焦于“稳态运行时间”的。
针锋相对,正是媒体最喜欢的戏码。
而并不出人意料地,一名来自BBC科技频道的记者率先抓住了这个话题点。
他立刻举手提问:
“特莱先生,您提到helion的脉冲路线避开了长期维持等离子体的难题,但就在上周,华夏的西南物理研究所宣布,他们的hL2A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了长达4175秒——也就是超过69分钟的稳态高约束运行,并声称实现了净能量增益。”“您如何看待这一突破性进展,又认为哪一种路线更代表聚变能源的未来?”
这个问题尖锐且极具话题性,瞬间将东西方在聚变领域的竞争态势摆上了台面。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大卫·特莱身上,等待着他的回应。
nBC的直播镜头也紧紧锁定了他。
特莱脸上的公式化微笑似乎收敛了一
瞬。
他略微沉吟,似乎在组织语言。
然后以一种颇为小心翼翼的态度开口:
“首先,我必须强调,脉冲聚变和稳态聚变,是探索可控核聚变实现的两条重要且各有优缺点的技术路径……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基于不同物理原理和工程理念的探索,在最终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化的道路上,两者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也可能在未来找到各自最适合的应用场景。”
这番开场白显得颇为公允。
然而,他话锋随即一转,语气中带上了一种不容置疑的质疑:
“但是,”特莱略微停顿,目光扫过全场,“关于华夏西南物理研究所宣称的消息,基于目前公开的信息和我们对聚变物理及工程极限的理解,我个人,以及helionenergy的许多资深物理学家,都持有严重的保留态度,甚至……倾向于认为其真实性存疑。”
“哗——”
尽管几天以来,关于此事真伪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
但如此直接、公开地对华夏方面所发布的成果提出质疑,还是第一次。
会场还是不可避免地再次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
BBC记者简直两眼冒光,恨不得把“你们快打起来”的盼望写在脸上,立刻追问:“特莱先生,您这样判断的具体理由是什么?hL2A是基于原德国Asdex装置改造的,其设计本身具备一定的长脉冲运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