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十月廿二
第1689章 你们最好也有钢铁的意志(第2页)
而现在,这台涡扇25的军用推力,就已经超过了AL31f开启加力燃烧室之后的水平。
两人说话间亚巡模式下的各项数据已经稳定运行并完成了预定时间段的记录。
秦小明的声音再次响起:
“控制台注意,准备切换至小涵道比涡扇模式(超巡模式)!”
“明白!切换至小涵道比模式!”操作员迅速复述指令,同时干净利落地拨动了控制面板上相应的模式选择阀控制拨杆。
监控画面中,03号原型机并没有发生什么肉眼可见的变化。
然而,传入控制室的发动机轰鸣声却迅速尖锐起来。
中央大屏幕上实时监测数据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开始剧烈波动:
sB503高空台的模拟参数开始变化:
模拟高度: 15000米(爬升中…)
模拟马赫数: 1.60 (加速中…)
发动机自身的参数变化更为明显:
分流环角度从+11.6°快速调整至+6.4°;
分流比从 0.9329提升至 1.0796;
涵道比从 0.53显著下降至 0.27;
入口总压则从 86.29 kpa急剧攀升至 202.37 kpa……
随着模式选择阀转动到位,锁定在对应小涵道比涡扇模式的位置,推力曲线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幅度不大的下探波动,仿佛发动机在适应新的“呼吸”节奏。
但这波动并未持续太久。
仅仅几秒钟后,推力曲线便顽强地回升,并再次稳定在13000 kgf附近。
与亚巡模式下的推力水平基本相当!
发动机的尖锐轰鸣也稳定在一个新的、更高频的音调上。
“这就是变循环的核心价值之一。”刘永全适时地解说,“虽然为了实现模式切换,发动机结构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死重’,但通过动态调整涵道比和气流路径,涡扇25可以始终让核心机工作在相对最优、最舒适的工况区间,让核心机始终保持高效。”
他对比道:
“而反观常规的中等涵道比发动机,比如f135,它在亚音速下也能提供不错的推力,但一旦进入超音速区域,性能就会因为进气道匹配、核心机负荷等问题而迅速衰减。”
这些原理性的内容,吕春严当然也非常清楚。
刘永全与其说是在解释,倒不如说是在显摆。
毕竟,虽然新的分流环设计是得益于常浩南的帮助,但整台发动机的总体架构还是出自他手。
而随着刘永全的话音落下,秦小明果断下达了新的指令:
“启动加力燃烧室!”
“加力启动!”
指令被迅速执行。
“轰——!”
一声沉闷却极具爆发力的轰鸣陡然炸响!观察窗外,03号原型机尾部喷口处,炽热明亮的加力火焰猛地喷涌而出,长度和亮度都远超之前。
中央大屏幕上的推力曲线如同被注入强心针,猛地向上窜升!
数值在剧烈跳动后,最终稳稳地锚定在 17800 kgf的高度附近。
即使隔着监控系统,澎湃的推力感也仿佛能扑面而来。
刘永全继续开口:“将近18吨的有效推力,已经足够支撑飞机达到‘热障’以下的任何速度,不过,受限于涡扇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当飞行速度超过马赫2.2时,风扇叶片尖端的相对速度会接近甚至超过声速,产生强烈的激波和摩擦热,导致工作寿命急剧缩短,油耗也极其不经济。”
“所以,当我们的六代机需要长时间维持马赫2.0以上的高速飞行时,就必须彻底‘放弃’前两级风扇,让发动机进入纯粹的涡轮喷气模式(高速模式),甩掉这个高速下的包袱!”
两人说话间亚巡模式下的各项数据已经稳定运行并完成了预定时间段的记录。
秦小明的声音再次响起:
“控制台注意,准备切换至小涵道比涡扇模式(超巡模式)!”
“明白!切换至小涵道比模式!”操作员迅速复述指令,同时干净利落地拨动了控制面板上相应的模式选择阀控制拨杆。
监控画面中,03号原型机并没有发生什么肉眼可见的变化。
然而,传入控制室的发动机轰鸣声却迅速尖锐起来。
中央大屏幕上实时监测数据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开始剧烈波动:
sB503高空台的模拟参数开始变化:
模拟高度: 15000米(爬升中…)
模拟马赫数: 1.60 (加速中…)
发动机自身的参数变化更为明显:
分流环角度从+11.6°快速调整至+6.4°;
分流比从 0.9329提升至 1.0796;
涵道比从 0.53显著下降至 0.27;
入口总压则从 86.29 kpa急剧攀升至 202.37 kpa……
随着模式选择阀转动到位,锁定在对应小涵道比涡扇模式的位置,推力曲线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幅度不大的下探波动,仿佛发动机在适应新的“呼吸”节奏。
但这波动并未持续太久。
仅仅几秒钟后,推力曲线便顽强地回升,并再次稳定在13000 kgf附近。
与亚巡模式下的推力水平基本相当!
发动机的尖锐轰鸣也稳定在一个新的、更高频的音调上。
“这就是变循环的核心价值之一。”刘永全适时地解说,“虽然为了实现模式切换,发动机结构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死重’,但通过动态调整涵道比和气流路径,涡扇25可以始终让核心机工作在相对最优、最舒适的工况区间,让核心机始终保持高效。”
他对比道:
“而反观常规的中等涵道比发动机,比如f135,它在亚音速下也能提供不错的推力,但一旦进入超音速区域,性能就会因为进气道匹配、核心机负荷等问题而迅速衰减。”
这些原理性的内容,吕春严当然也非常清楚。
刘永全与其说是在解释,倒不如说是在显摆。
毕竟,虽然新的分流环设计是得益于常浩南的帮助,但整台发动机的总体架构还是出自他手。
而随着刘永全的话音落下,秦小明果断下达了新的指令:
“启动加力燃烧室!”
“加力启动!”
指令被迅速执行。
“轰——!”
一声沉闷却极具爆发力的轰鸣陡然炸响!观察窗外,03号原型机尾部喷口处,炽热明亮的加力火焰猛地喷涌而出,长度和亮度都远超之前。
中央大屏幕上的推力曲线如同被注入强心针,猛地向上窜升!
数值在剧烈跳动后,最终稳稳地锚定在 17800 kgf的高度附近。
即使隔着监控系统,澎湃的推力感也仿佛能扑面而来。
刘永全继续开口:“将近18吨的有效推力,已经足够支撑飞机达到‘热障’以下的任何速度,不过,受限于涡扇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当飞行速度超过马赫2.2时,风扇叶片尖端的相对速度会接近甚至超过声速,产生强烈的激波和摩擦热,导致工作寿命急剧缩短,油耗也极其不经济。”
“所以,当我们的六代机需要长时间维持马赫2.0以上的高速飞行时,就必须彻底‘放弃’前两级风扇,让发动机进入纯粹的涡轮喷气模式(高速模式),甩掉这个高速下的包袱!”